2017上音暑期学校课程综述(五)——贝尔格《沃采克》

时间:2017-07-06浏览:1471


时间:2017年7月5日上午9:30

地点 :上音北楼报告厅
授课专家:茱莉亚音乐学院    安娜-玛丽·雷诺兹教授
授课主题:贝尔格《沃采克》
综述撰写:陈鹏飞

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特定的事物和思潮。二十世纪初是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同样在音乐艺术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00年前,音乐发展遵从古典主义时期的原则,音乐为有调性音乐作品,遵循一般的形式和规则。自1900年以来,没有某一体系能够支配所有音乐作品的音高组织原则。每个作品更可能都有它们自己独立的作曲体系。在传统艺术已不复存在,多意、朦胧占据了主要位置,完全无视调性规律,调性瓦解。表现主义与十二音音乐出现,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和体验,而艺术家通过音乐作品起到对世人警示、反思的作用。
    《沃采克》三幕歌剧,是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编剧并谱曲,(勋伯格高徒,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为整个20世纪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属于现代主义的一部歌剧。1915年到1917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1917年完成剧本,1920年谱完全剧音乐,继而创作了杰作——歌剧《沃采克》。《沃采克》歌剧取材于有一百年历史的毕希纳原剧,这是第一部用无调性音乐写成的歌剧,1925年12月在柏林首次公演。这是一部相当难懂的歌剧,是以“无调性”创作的代表名作。无调性音乐尽管表现出无规则的现象,但其实无调性音乐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初次聆听时感到十分诡异和阴森,不过聆听多次后,就可以感受到贝尔格利用管弦乐法所捕捉的绝望与恐惧。同时,《沃采克》是一部非常精细的歌剧,所有的幕间转换都借助一定的和弦,在和弦上来实现完美转换。
以第一幕的第二场“辽阔的原野,远方可以看到城市”为例。沃采克和他的同事安德烈正在灌木丛中砍着木柴。沃采克听说附近长有毒茸,如果碰到这些东西会很快死掉,他非常的恐惧和紧张,而同事安德烈却一点都不在意,他唱着快活的歌曲。此处歌剧演唱采用“朗诵调”,沃采克的演唱介于音乐与人声间,展示出沃采克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他分裂的性格。同时和弦由弦乐拉出,乐队把交响音乐的音域、音量扩大,时而很高、大,时而很低、小,利用极端的音域,以及乐器本身的色彩性,表现出沃采克紧张不安的情绪,以此达到贝尔格所追求的戏剧效果。
    在歌剧的结束处,第三幕第5场,池畔的森林小路中。阳光照耀着大地。一群小孩子在游戏。玛丽的孩子在骑着木马,这时别的孩子跑过来告诉他玛丽死了。孩子们都跑去看玛丽了,只有玛丽的孩子留在这里。犹豫一会后,也跟在他们的后边去了。这是一个戏剧性,同时兼具悲剧性的场景,让我们感到又是一个可怜的人,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沃采克》这部无调性的歌剧,尽管音响极其复杂,但他对士兵沃采克充满同情与人性的描写,强烈的戏剧张力令人无法承受,深深的感染着观众。通过这种表现主义的音乐来揭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的精神与体验,同时也反思和警示着人类的命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