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综述(二)

——2018.6.26 克里斯托弗·哈斯蒂“音乐理论的批判与教学”

时间:2018-07-02浏览:451

2018年6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的集中授课进入到第二天,此次课程继续由哈佛大学音乐理论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Christopher Hasty)教授主讲,其授课内容主要涉及“音乐理论的批判与教学”,这与他第一天的课程内容相关联并有所延展。


(一)关于音乐理论的批判

为了能清晰地表达个人对音乐理论和音乐分析的独到见解,以示区别于西方(尤指美国)传统音乐理论家的普遍观念和方法,哈斯蒂教授一开始就选择了20世纪美国作曲家莫顿?费尔德曼(Morton Feldman)的室内乐作品《我生命里的中提琴(1)》(The Viola in My Life 1,1970)进行分析,意在展示不同观念和方法运用下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哈斯蒂教授首先以美国传统音乐理论家的视角和方式,对这首并非十二音体系的作品(前34个小节)进行解读。他将所有乐器分为三组,以XYZ来标识(X为中提琴,Y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Z为打击乐),并依此找出与结构相关的XYZ的循环排列(Circular Permutation),得到简写为P0、P1和P2的三种循环排列和三组R0、R1和R2的逆行,加起来一共是6组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另一种新的规律和其他更多顺序的组合,直到穷尽所有的排列组合。

随后,教授使用了转换理论(Transformational Theory)的理念来推算此排列与逆行,从中可以找到更高级别的顺序关系:从L组(PO-RO + RO)到它的逆行M组(R1 + R1-P1)。

尽管此种方式可以被视为对转换理论的新解读和新想法,既“没有破坏任何规则,也没有偷懒或走歪门邪道,而且确实就是这种音乐结构”。但哈斯蒂教授仍然对此不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他对传统观念与分析方法的批判以及对作曲的想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似以上的音乐分析结果,属于分析者凭空臆想出来的结构,跟音乐本身没有多少联系。比如用更高级的数学算法来看待这三种元素,会发现有很多重复,并且很多只是排列而已,与音乐无关,有些甚至为了某些排列组合而无视句法。

第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电脑编程可以找出来的循环排列,对于人耳来说却几乎是听不出来的。

第三,欧洲的音乐理论家一般会尽可能地找到作曲家的手稿,按手稿中的记录来指认作曲家的本意和音乐的本体结构。所以应该警惕这种美国传统的、基于结构的音乐理论的弊端。

第四,只有水平不高的作曲家,才会完全依赖于数学或算法排列去作曲。比如很多年轻作曲家,总认为这些机械的算法拥有一种让作品变得出色的魔法,但其实恰恰反映出他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而真正好的作曲家虽然也会在作曲前写草稿、做预制,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反而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变数。

第五,尽管作曲家可以依靠公式或算法等工具来帮助他们作曲,比如确定音高或集合,甚至更多的音乐参数(比如音区、音域、音色、时长、节奏、结构或配器等等),但一定不要忽略了听觉的选择作用和作品的音乐性。

第六,20世纪音乐的一大变革,就是不再把音高作为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二)关于音乐理论的教学

鉴于本次音乐理论人才培训的对象大多来自全国各地音乐类院校的中青年理论教师,而且都有着类似的音乐理论教学的体验和困境,因此,作为哈佛大学音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理论学科带头人的哈斯蒂教授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的方法、成果和经验也成为了本次课程值得学习的亮点。

首先,哈斯蒂教授介绍了美国本科阶段学习音乐理论的学制、教材和内容。他认为大部分教材及其内容大多以和声为主,尤其是四部和声的写作以及通过和声、曲式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古典音乐。尽管有些内容能够得到应用,但大部分对分析和表演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而且,许多教师仅仅是把自己学过的东西又拿出来教,也没有对新的音乐理论进行思考与研究。为此,哈斯蒂教授编写了与常见教材截然不同的音乐基础理论教材(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希望能够让学生听到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强调音乐的听觉和感受。

其后,哈斯蒂教授以他所教的16世纪对位写作课程为例,分享了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该课程的总体原则是摒弃会给学生带来规则困扰的福克斯分类对位和其他一切限制想象力的“纸上谈兵”,而是强调对特定音乐风格的聆听、记忆和感受,并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全过程。比如最开始的二声部写作,教授会选用法国佛兰德作曲家拉索(Orlando Di Lasso)的二声部经文歌。

学生首先需要反复聆听,将听到的旋律记谱下来、甚至背诵下来,然后在只给一些简单规则的情况下进行风格模仿写作,并在课堂上演唱出来,同时接受老师与同学们的批评和修改。

除此之外,哈斯蒂教授还根据中国音乐理论教学经常以“大班”形式授课的特点,为大家推介了一门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名为“首演”的音乐史课程。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一般为150—200人,其音乐程度参差不齐,有类似于首席小提琴的音乐表演学生,也有完全不会读谱的化学专业本科生,但是他们却都能接受这门课程,尽管这门课在一个学期的时间跨度内仅仅讲解5—6首作品。课程的授课所选择的作品有亨德尔《弥撒亚》、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等等。担任课程的Tom教授通过现场的钢琴演奏、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观看芭蕾舞剧等各种手段,使学生真正地热爱音乐,愿意去主动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和音乐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这一教学目的。这就是哈斯蒂教授对待所谓“大班”教学的策略和愿望。

最后,哈斯蒂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逐一解答了大家的疑问,甚至饶有兴致地播放和介绍了他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随着今日课程的结束,哈斯蒂教授的系列课程也告一段落,学员们对于教授的精彩授课报以热烈的掌声。



                                                         (撰稿:王球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