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综述(八)

——16世纪音乐的8种圣歌调式与克劳苏拉/终止式

时间:2018-07-05浏览:386

时间:2018年7月3日全天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楼415教室
授课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全职引进的德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莱因哈德?巴尔
课程内容:16世纪古典对位导论:I 16世纪音调体系 II 8种教会调式 III 8种旋律模式 IV 克劳苏拉(Clausula)/终止式(Cadenza)——协和音与非协和音帕莱斯特里纳分析

 

    2018年7月3日,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进入第八个全天授课日,继续由莱因哈德?巴尔教授(Reinhard Bahr)为培训班学员进一步讲授16世纪音乐的对位技术。今天的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上午是8种圣歌调式(Magnificat Modes)的深入研究,下午是克劳苏拉/终止式(Clausula/Cadenza)的分析讨论。巴尔教授在上午的授课围绕两个重点展开,分别是:8个“圣歌”调式的理论,15-16世纪的“有量记谱法”,并具体实例分析。

(一)关于“圣歌调式”
    在介绍圣歌调式之前,巴尔教授首先对比了16世纪音乐中”调的系统”与”调式系统”(Tone System and Modal System in 16th Century Music;图1)的差异。他指出,“调式系统”与昨天介绍的“六声音阶”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是完全一样。“六声音阶”只是指出调的大概的方向,而调式的系统则表明了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调式系统中,“教会调式”(Ecclesiastical modes)与“圣歌调式”(Magnificat modes)也是不一样的。

图1:16世纪音乐中的调系统与调式系统

    

    “教会调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都由一个五音列和一个四音列组合构成,具体分正格(authentic)和变格(plagal)两类形式,并有具体的命名,如多利亚调式(Dorian)、副多利亚调式(Hypodorian)、弗里几亚调式(Phrygian),副弗里几亚调式(Hypophrygian)等。在音乐实践中,调式的高音(Tenor)和结束音(Finalis)被强调使用。

 (图2)8个教会调式

 

 

  “圣歌调式”也有8种类型,但以序数命名(代替了具体调性名称),奇数为正格进行,偶数为变格进行(图3)。在音乐实践中,强调单个音重复的“吟诵音”(reciting tone)和半终止;为了回避B音与F音形成的三全音,用C音替代B音(调式3与调式8;图4) 

图3:用八种“圣歌调式”写作的素歌1


 

    巴尔教授指出,“教会调式”与“圣歌调式”的突出区别是结束音的差异。如,“圣歌调式”III是弗里几亚调式,但最后因为曲子之间的连接需要,落在了A音(而不是E音)上;“圣歌调式”VII是最复杂的,半终止前是弗里几亚调式,后面则变成了混合利底亚调式,且以A音取代了G音结束 。2(图4)
图4:“圣歌调式”III与VII

 

(二)关于记谱法
    在讲授8种“圣歌”调式时,巴尔教授通过方形记谱与现代记谱的对照,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纽姆谱符号(neume),包括“C”谱号、“F”谱号、较高音、较低音,以及双音上行或双音下行等符号。随后他讲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有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介绍了最长音符(maxima)、长音符(Longa)、古二全音符(brevis)、古全音符(semibrevis)、古二分音符(minima)、古四分音符(seminima)、古八分音符(fusa)和古十六分音符(semifusa)八种时值样式的音符与休止符。巴尔教授指出,由于1:3是三位一体的象征,体现着完美的宗教精神,所以三分法被称为完整拍(perfection)划分,二分法则为不完整拍(imperfectiom)划分。在古二全音符、古全音符与古四分音符之间的两级划分中,每一级可以采用二分法或三分法,所以,共可以构成9/8、3/4、6/8和2/4四种拍子情况。
   在上午的课程中,巴尔教授带选取了拉索的1个二声部作品和帕里斯特里那的几个的四声部复调片段作为例子,具体分析了音乐的调式,以及定旋律的出现与位移3等 。其中重点分析了帕里斯特里那的“圣歌调式”第一首作品的定旋律呈示方式。
 
(三)克劳苏拉/终止式
    下午,巴尔教授从概念、内涵、形式和实例分析多方面对“克拉苏拉/终止式”作了较深入的专题介绍。
首先,巴尔教授从16世纪音乐理论的协和观念切入讨论,指出当时理论家认为,三度、六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复音程为不完全协和音程,二度、七度、四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复音程是不协和音程,同度、五度、八度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复音程为完全协和音程。(图7)进而指出,克劳苏拉/终止式就是“预备—不协和—解决”的过程。 
    然后,巴尔教授指出,克劳苏拉(Clausula)可以被理解为对位法里的终止式(Candence),但与和声学中的V-I、V-vi等不同的是,克劳苏拉不是以和声功能结束,而是以旋律进行来结束。每一个克劳苏拉都由两到三个音构成,这些音为“倒数第三个音”(Antepaeultima)、“倒数第二音”(Paenultima)以及“最后的音”(Ultima)。即,克劳苏拉可以被定义为:从倒数第三音到结束音的级进。
    每一个声部都可以做克劳苏拉/终止式,并有相应的特征。二声部克劳苏拉由女高音克劳苏拉(Soprano Clausula)和男高音克拉苏拉(Tenor Clausula)构成。其中女高音克劳苏拉由半音关系的三个音(fa-mi-fa)构成,男高音克劳苏拉由两个全音关系的、下行的音构成;三声部的克劳苏拉会增加四、五度跳进的低音克劳苏拉(BassClausula);四声部的克劳苏拉还包括了由两个相同的音构成的女低音克劳苏拉(Alto Clausula)。然而,巴尔教授强调,在音乐实践当中,无论横向的旋律加花变奏(增加小音符),抑或纵向的声部组合(变换声部的次序),克劳苏拉的形式都可以灵活多变的,甚至省掉其中的声部。

 

1该图表是用“圣歌调式”写作的素歌举例。每两行一组,上方是纽姆谱,下方是现代记谱,其中第I和II调式的现代记谱进行了移位(transpoiert)。
2巴尔教授提到,在作曲家帕里斯特里那的作品当中,音乐经常结束在A音上,而不是调式原来的结束音。
3具体分析作品为:Orlando die Lasso:Magnificat im 2. Ton, Nr.26, Vers 6;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Magnificat Nr.10, V.4(2),Magnificat Nr.15,V.2(7),4.Bach geisflider Metetten (Rom 1584)-1,Magnificat Nr.1,Primi toni。

 

 

                                                                                                         (撰稿:刘健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