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音暑期学校课程综述(七)——大师课&分析反馈以及工作坊:总结小步舞曲的创作步骤

发布时间:2017-07-07 点击次数:1405

时间:2017年7月6日上午9点,下午2点

地点:教学楼中214

授课专家:茱莉亚音乐学院 斯蒂芬·莱兹教授

授课主题:大师课&分析反馈以及工作坊:总结小步舞曲的创作步骤

综述撰写:成果

 

 

 

六日上下午,在炙热的夏日中,莱兹教授的大师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今天的讲座中,莱兹教授将根据同学课上演奏的乐曲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承接昨天留下的内容——即创作小步舞曲的前八小节,来继续引导同学们完成一首海顿风格的小步舞曲。

 

讲座伊始,莱兹教授首先回答了一位同学的提问,问题是“在之前课上所举例的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K311中,有一个属七和弦七音未解决的现象该如何解释?”。莱兹教授首先谈到,在传统和声进行中,经过属三四和弦语汇里的属三四和弦的七音是向上解决的。这个和声语汇更多体现的是低声部与旋律声部的平行对位关系,所以和弦七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解决,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期待。而莫扎特K311例子中出现的第二小节最后一个音D即属五六和弦七音未解决,教授认为更多是由于其悬置了D,延迟到第四小节后才解决到#C,而一直到这个#C,三个半小节的和声内涵都可以抽象的视为是#C音的延长(和声上是主和弦的延长)。

 

解答完同学遗留的问题之后,莱兹教授开始了今天讲课的第一部分,即邀请同学们上台演奏他们选择的作品,然后进行解析。

第一位上台演奏的同学选择了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进行演奏。在她演奏之前,莱兹教授首先解析了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作品(创作于1788年),但是听觉上又类似于其早期风格。随后,暑期班同学演奏了这首作品,在她演奏完之后,莱兹教授提出了问题,即与古典时期严谨的奏鸣曲式相比较,这首作品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我们关注?

莱兹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古典时期奏鸣曲式的一般规范,然后要求我们观察这部作品主部主题的句法。这首作品的主部主题句法并不是传统的4+4或者8+8,而是一个4+4+4的形式。这表明了在古典时期标准的乐句4+4结构下,莫扎特进行了扩展(或延伸),而在这首作品中,其5-8小节流动的音阶织体可以抽象为A-G-F-E,这正是3-4小节旋律中构成线条的重要音。因此在演奏作品时,应当理解并不是9-12小节是扩充乐句,而是应当把5-8小节视为3-4小节的装饰重复。

莱兹教授让同学们花费十分钟时间来观察这首作品中的调性布局。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出现在C大调和G大调上,呈现出古典时期奏鸣曲式规范的主属关系调性布局;在展开部带有模进因素的g小调—d小调—a小调连续上五度调性布局之后,莫扎特通过a小调的那不勒斯和弦,转而进行到了C大调下属关系F大调的属;从而再现部主部是在F大调上再现的,而再现部的副部回到了原调C大调上再现。这种变化莱兹教授认为是作曲家厌烦了再现部千篇一律的在主调上进行,从而将呈示部上五度调性布局嫁接到了再现部,由于副部主题需要回到主调上,所以主部主题则选择从下属调再现。

 

第二位上台演奏的同学选择的曲目是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的第一乐章。和之前介绍莫扎特的作品一样,莱兹教授在同学演奏之前简单介绍了这首作品: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出版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在他生活在德国波恩时还写作过三首不太成熟的钢琴奏鸣曲(无编号,未发表),之后他搬到了维也纳,并师从海顿,所以贝多芬前三首有编号的钢琴奏鸣曲都是献给海顿的;然而他并没有遵循海顿的教导写作,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方面贝多芬打破了海顿教导他写作奏鸣曲时应遵守的规则。

在同学演奏之前,莱兹教授要求同学按照时下很流行的讲座式音乐会一样,自己介绍自己即将演奏的作品,同学提到了作品中充满的戏剧性,以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的相关性,随后演奏了作品。

莱兹教授高度赞扬了同学的演奏,随后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关注这首作品。在呈示部中,我们可以听到具有曼海姆火箭音型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琶音快速向上进行到最高音,随后级进下行的一个旋律轮廓(c1—ba2—bb2—c2—bb2—ba2—g2—f2—e2,记住这个线条)。而之后从c小调(主调的小属调)开始,经过一个卡农段落,悬置的e2音(bf2)再次出现,引出了副部主题,这是一个与主部主题相反的下行线条。这里本应该出现的是f小调的平行大调bA大调,但是贝多芬给出的是一个模糊的ba小调,直到最后呈示部结束才给出明确的bA大调终止。整个呈示部,贝多芬就至少打破了五条海顿教授给他应该遵守的奏鸣曲规则。

在古典风格中,展开部通常是一个不确定的段落,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之前使用过的材料拿过来继续使用。莱兹教授带领大家继续研究这首作品的展开部。展开部从主调的平行大调bA大调开始,通过模进进行到了bB大调,之后进行到了C大调,随后主题转到低声部,从C大调往下进行到了bB大调,然后又下行到了bA大调。随后在第74小节时出现了4个sf记号,分别是bA、G、F(在F上停留了很久)最后到达了E。这是不是十分眼熟?因为这个线条在之前主部主题的旋律线条中出现过。所以在这首作品的展开部中,莱兹教授认为调性布局以及强调音与之前呈示部出现的主题旋律线条是一致的。

贝多芬在写作时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样布局?教授认为,不管答案如何,这部作品都是一部伟大而精彩的作品。

莱兹教授在分析了作品之后进行了总结梳理。教授认为分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为演奏家分析,主要是为演奏家们剖析作品结构,揭示出在更广阔层次上需要被强调的部分,这是理论家们可以做到的;另一种则是为演奏而分析,主要是指导演奏家们如何演奏,而这并不是理论家们的研究领域。

 

而在余下的课堂时间内,莱兹教授聆听了许多同学们写作的小步舞曲片段。同学们踊跃的演奏展示自己的创作,而莱兹教授也极为耐心和细致的为每一位同学讲解,指出了不足,并对如何修改和继续完成作品给出了宝贵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同学中不仅有作曲专业的同学,也有来自于理论专业、音乐学专业、钢琴专业、音乐剧专业的同学,甚至还有第一次尝试作曲的同学。

莱兹教授在授课时发现,许多同学在做“风格写作”时常常会出现风格不统一或者风格不符的现象。教授强调了写作海顿风格的小步舞曲应当保持尽量简洁,特别是在主题动机的写作上。教授举例道,20世纪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斯特拉文斯基,生平写作感到最为头疼的就是写作主题动机。

随后莱兹教授希望大家完成小步舞曲的剩下部分,即使用模进手法写作第二部分,因为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通常是重复的。而这个中段使用的模进手法则是希望大家采用之前课上所讲的三种模进模式之一写作,并且能够进行到主调的Ⅴ级上,为回到主调重复第一部分做好准备。

时间随着音符飞逝,在大家依依不舍中,今天的课程结束了。在明天的课程中,教授将聆听同学们完整的演绎自己所创作的小步舞曲,并给出一些点评。敬请期待明天课上同学们完成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