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EMW/IRCAM国际论坛系列活动综述(四)

发布时间:2019-11-06 点击次数:4123

 2019年11月1日9:30起,在上海音乐学院308排演中心上演了3场精彩的讲座,全程由作曲系电子音乐教师(周倩老师)进行翻译。

 

讲座综述:IRCAM研发概述

主讲人:何塞·米格尔·费尔南德兹(Jose Miguel Fernandez

地点:308排演中心

    第一场主讲人是何塞·米格尔·费尔南德兹(Jose Miguel Fernandez)先生。相信经过上期的讲座,大家对他早已不再陌生。他是作曲家,研究者,声音工程师,软件开发者多重身份的学者

首先,费尔南德兹先生对IRCAM论坛作了介绍:IRCAM位于巴黎非常中心的一个地方,由创始人皮埃尔·布列兹于1977年在法国建立,法国文化部资助,是世界最著名的声学研究技术研究机构之一。其中音乐家,作曲家,工程师相互合作。涉及PAC教育,技术家驻站,科技工程相关等多个部门。

     IRCAM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1990年已经开始设立课程 。1993年开设了论坛发布最新研究。于1998年开始举办Agora音乐节(许多世界的当代音乐在音乐节中上演),至2020年在上演当代音乐的同时也会做一些和学院相关的项目。  IRCAM由175个项目(不同项目组)研究员构成:包含40个音乐科技研究者,40个博士后,5个跟音乐作曲相关的等等。常年会邀请不同艺术家在机构呆一年,然后出其作品。IRCAM每年会举办大概80场汇集世界各地的音乐会。其主要有3个方向:1. 心理 2. 音乐和身体之间的反映 3. 和思维有关的创造过程。分为7个团队:1.S3AM 声音信号以及声学乐器 2. EAC 声音空间认知 3.PDS 工业声音设计4.AS 声音合成 5.ISMM 比如带传感器,声音和舞蹈者动作之间的互动6. RepMus 音乐的再演绎 7. APM 音乐演奏分析。  

      讲座中也到提了IRCAM涉及的声音分析等付费软件和各种免费软件,种类有:S3AM(物理合成软件),AS(声音分析,分析声音响度和成分),ISMM(人的声音,信号跟随电脑同步),RepMus(即兴,混合型音乐种类和人工智能AI)。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和Open music,数学等有关的文献书籍出版物。     

     为丰富演讲,费尔南德兹先生还为大家播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试听。如1,物理模声合成(电脑合成逼真小号)2,麦克风形成Loop改变乐器的共振来产生不同的音色(吉他为例)

      此外还介绍了:AS 声音转换 (狮子原声加滤波器的应用,改变声音性别);ARCHIVES 合成(组建演讲片段);希腊作曲家Aperghis作品《月公园》(用传感器控制声音);计算机互动(1 单独的发射者将周围数个智能手机当音响用 或2 通过手上接收器来触发声音);PSD(和工业相关的声音设计);Open Music;Antesofo(信号如何完全同步跟随);Omax-Improek(即兴录音回放 可带有即兴成分);AI Computational orchestration(任何采集的声音可转换为管弦乐,如公鸡叫变小号声,水滴变拨弦声,甚至输入电脑的钢琴MIDI信号也可转换成管弦乐);AI Orchestral waveform generation(波形状态的衔接)等等。

      讲座最后,费尔南德兹先生也给出了各项目的链接以供大家查阅:

供稿:何雨甜

初审:戴永冰

-----------------------------------

 

 

讲座综述:亚洲网络电子声学音乐研究

主讲人:马克·巴蒂埃(Marc Battier)

地点:308排演中心

 

    主讲人马克·巴蒂埃(Marc Battier)先生目前在深圳大学任教,他是作曲家,声音设计者,也是音乐学家和会议组织者。他一直致力于推进亚洲电子音乐发展,在带入欧洲信息的同时也将亚洲电子音乐创作介绍到不同的地方去。

    巴蒂埃先生十分感谢大家的参与。他首先介绍了EMSAN 组织:其研究领域多与亚洲电子声学音乐,音乐会技术有关。不止在音乐方面,同时也关注书籍文本。他提到现在技术已被更广泛的应用(黑白图)。列举了科技音乐类型:50年代就有的Music for fixed media 以及最近几年的Sound Art ,还有其他基于音响的研究。

     之后,他介绍了和历史有关的书籍:1962年,在法国发布的小薄册讲到了这种类型音乐,1968年只有一个亚洲国家日本被记录在册(包含了东京NHK工作室)。也有手写标错的书籍(作者:戴维斯Davies),所以这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进来一起努力。

此外还有大量音乐丢失的问题。有项目希望能集合找到更多的作品。80年代也只能找到500多部作品,而其余则是丢失了。甚至由于一些CDRs数据无法读取的原因,找到的作品也无法被使用。另外欧洲柏林的机构也开始了数据收集,但由于当初交流条件的限制,邮寄过程不是很顺利。讲座也介绍了1992之后收集的书籍,包括了加拿大机构收集的北美方面的文献等等。

     讲座还提到了该组织是如何工作的:在早期建立时,亚洲电子音乐信息极度缺乏(无文件,无学者研究),因此会希望有人去提供一些信息。2007年项目开始,中国日本韩国学者对此做出了一些帮助。他们的数据库收录包含了:1 写东亚方面的作品,2 在东亚被认知的东亚作曲家,3 来自亚洲的一些委约新作品。

(涉及文章音乐会作品等,内容语言多种化,都会有简短的英文翻译)

接近尾声时, 巴蒂埃先生提到了几个亚洲的作品资料:

                                      

                                                                                         (华裔作曲家徐仪的作品资料)

 

除作品外还有2016年在东京的会议视频(其中包括何训田先生的作品)

     最后, 巴蒂埃先生表示希望能收集到更多和中国相关的电子音乐数据,希望全中国的音乐学者们都能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未来2020年将会在深圳大学召开EMSAN会议活动,届时欢迎大家的投稿。之后2021年也将会印刷亚洲电子音乐的书籍刊物。

 

 

供稿:何雨甜

初审:戴永冰

----------------------------------------------------------------------------------------------------------------------

 

讲座综述:关于增强诠释:电声音乐的演绎方法

主讲人:马特奥·切萨里(Matteo Cesari

地点:308排演中心

第三场讲座由马特奥·切萨里(Matteo Cesari)主讲。在这场讲座中,切萨里以一个具有多重角色艺术家的身份来向大家分享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切萨里就许多同学亦或是演奏家,在把乐谱落实到实际音乐会演奏上的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给予了一些启发。

2、如何将电子音乐演绎中所需要的作曲家、音乐工程师以及演奏家这三个环节整合起来。

3、在其所开设的大师班中,身为一名独奏乐器演奏者该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变

   首先,切萨里提到电子音乐与独奏乐器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独奏意义的乐器,这时会产生独奏家、电子音乐表演者、声音工程师三种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对其用interpreter一词来概括。但往往,前文中所提到的三种角色,他们恰恰缺少的就是交流。切萨里在所展示的文档中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了以上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方法。关于如何交流、如何互相学习,切萨里给出了建议,每个人都必须先尽好自己的职责,这一步完成之后,交换各自的想法,最终须得讨论出一个共同的决定。

其次,切萨里就独奏演奏者如何演奏好电子音乐给出了一些方法,在拿到一份乐谱时,不能用乐器演奏也不能听已有的录音,因为这样会掩埋自身对谱例的想象力以及从一开始就陷入到有关于技术上的困境。演奏者须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想象力,想象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究竟想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最后,切萨尔谈到,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仅能演奏好自己的乐器,还得学会控制很多其他的东西,或是在电子音乐中学会拓展其他的工具。演奏家在电子音乐中的作用不同于演奏巴赫或是贝多芬的作品,在电子音乐中,须得清楚自己处于什么处境以及身为一个演奏者与其他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稿:程嘉

 审:戴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