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

时间:2017-08-06浏览:308

撰稿/许钰君

 

7月16日,我们上音研究生部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由西林出发,一路向西抵达被誉为“活态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隆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由于盘旋崎岖的山路,使得车程被拉长近4小时。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与期待,感叹当地居民出入辛苦之余,也会驻足欣赏窗外的壮丽山河。

 

在距目的地30公里处,我们遇上路边热闹的集市,众多少数民族居民聚集于此,摆摊出售各族民间手工艺品及生活用品。集市虽小,透过幸福快乐的笑容和种类繁多的商品,也不乏是各民族交融互通的一个文化窗口。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属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重要的交通咽喉和物资集散地。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跳坡节”、壮族“三月三歌会”、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等民族节庆蜚声海内外,其中前两者已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风调研

16日下午,我们前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当地文化馆贴心为我们安排了一场汇集隆林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场演出。首先登场的是八音坐唱,“八音”指八种乐器,即:三弦、椰子胡、牛角胡、葫芦琴、马骨琴、葫芦笛、二胡、锣等。相比江南丝竹多了分爽朗清脆,比起京剧多了分柔情绵延。其次,来自白苗、素苗、清水苗的歌手身着本土民族服饰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山歌、情歌、苦情歌。虽然都是苗族,但在曲调、语言及风格上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素苗最为特别。演出最后以取材于民间神话的壮剧《保平安》结束。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结合八音伴奏与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再现式表演,集合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于一体,祈求人民生活安康顺遂。

文化下乡

为感谢当地人的热情款待,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互通共享,我部同学们也为隆林人民带来一场高水平且亲切十足的音乐会。音乐会曲目形式多样,涉猎题材广泛,如:女声民歌合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我的祖国》、二胡、中阮、琵琶合奏《赛马》、女声民歌独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小提琴独奏《Amzaing Grace》。其中,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一杯美酒》,和与民间艺人合作的《我的祖国》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参演同学有我部民歌表演专业的刘玲杉、周静媛、卜亚甜;二胡专业的孙瑶琦、中阮专业的谭雅丹、琵琶专业的诸婉吟;以及来自汉堡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小提琴专业的James。民乐从校园里的舞台回到民间,西乐随蓝眼睛翻山越岭传递问候,不同音乐文化相聚在隆林交织碰撞,用音乐点燃灵动的瞬间。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很擅长挖掘当地、民族民间素材,仅短短几分钟切磋后,便可与村民、乐手一起展开即兴合作。以乐会友,同学们也在一次次即兴中挑战着自己。



体验民俗

——2017隆林彝族火把节暨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此次盛会持续一整天,活动地点位于隆林县城东民族文化广场内。在各级政府部门、民间团体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火把节从民族民间走进城镇乡间,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火苗愈烧愈旺。本次活动共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在白天举行的开幕式、送布谷鸟食活动、开幕式文艺演出、彝族民俗活动、服饰展演;和晚间的火把节文艺晚会以及篝火联欢晚会。


同一天节庆内,举办两场文艺演出,有何异同呢?在白天的演出中,更多为传统音乐、仪式的表演,例如:壮族八音坐唱、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打磨秋、汉族传统说媒表演、彝族传统山歌表演等。这些原属于田野里、山川间、村民家门口的“表演”,并没有因为“舞台”的变化而变得疏离。相反,正是因为歌者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热爱向往,台上一幕幕声音场景仿佛带我们回到声音诞生的地方。晚间,清一色以歌舞表演为主,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其间,热情的台湾同胞也为大家表演了三个当地少数民族歌舞节目。他们不仅台上表演阵容强大,台下观众也被鼓舞一起加入,霎那间好一番“全民歌舞升平”。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与衬衫、T-shirt在聚光灯下一起转动着,闪耀着,格外夺目。

当晚九时三十分,伴着皎洁的月光,我们迎来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篝火联欢晚会。观众们全体起立,奔跑、跳跃,向广场上熊熊燃烧的五堆火焰聚拢。音乐响起,人们自发手拉手载歌载舞,这里没有“陌生人”。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多民族团结和谐所带来的幸福感。


  相比前几站的冒雨前行,在隆林的两天可谓是阳光灿烂。路途越来越遥远,而文化多样性愈加丰富。面对如此丰盛的采风盛宴,同学们不断从中感知地道的民风民俗,不仅拓宽自己的知识眼见,汲取创作灵感,也不停为自己所身处当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而感到骄傲。美丽的广西给我们惊喜连连,而我们研部 “乐动广西·服务西南”采风之旅也将继续勇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