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生赴内蒙古开展采风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08-06浏览次数:777

我院研究生赴内蒙古开展采风调研活动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2015年7月15-25日,我院研究生部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赴内蒙古艺术学院开展采风调研活动,共同领略了浩瀚瑰丽的音乐文化宝藏。采风对象不但有马头琴、长调、呼麦等世界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幸见识到了蒙古族珍宝四胡、潮尔与雅托噶,并与老一辈艺术家们进行亲切的交谈。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潮尔则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外弦乐器,元代时期就在科尔沁草原广为流传,并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现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内蒙古艺术大学的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我们见到了嘎达梅林的后人,也是著名的四胡与潮尔的艺术家伊旦扎布,在老人家的工作坊内墙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四胡与潮尔,第一站的采风就在老人家动人、浑厚的琴声中拉开序幕:老人家满脸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带着蒙语口音的质朴言语与扣人心弦的琴声仿佛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与四胡的不解之缘,伊旦老师自幼摸索四胡,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音乐大多以“口传身教”为主,在没有记谱的情况下,他边听边学,凭借着自己的悟性走到今天,年事虽高,但谈起心爱的乐器,伊旦老师满面红光,他告诉我们传统的四胡与潮尔琴都是手工制作完成,多以马尾为弦,骆驼骨头为琴身,加以蒙族特色的艺术雕刻,镶嵌绿松石、天眼等珍贵宝石的精美艺术品就这么诞生了,说到兴头上,老人家还为我们演奏了传统的曲目《嘎达梅林》,一首短小精悍的作品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下竟然被即兴改变了十多分钟也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老人家拉的起劲,咱们的研究生也跃跃欲试,二胡专业研究生周立文与周墨涵也跟着伊旦老师学了几手,将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马头琴则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蒙族特色乐器之一,其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因与潮尔琴形似故有学者认为潮尔是马头琴的前身。在内蒙古艺术大学的琴房里,马头琴艺术家存不乐和长调艺术家苏都联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闷热午后的狭小琴房里和走道上都挤满了人,大家汗流浃背却丝毫不减对音乐的热情。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配合马头琴悠扬的琴声让在场的师生们无不醉倒在美妙的乐音中。

提到蒙古的歌唱艺术,呼麦应该是不得不说的瑰宝之一。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歌者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发出双声部,以一个持续的根音与上方流动的旋律音相结合,令人称奇。内蒙古艺术学院的一片空地上,呼麦艺术家麦拉苏带着他的两名学生共同为大家演示讲解了呼麦的艺术:呼麦一般分为两大类,即俄罗斯图瓦呼麦和外蒙呼麦;而蒙古国传统的呼麦大致分为四种:哨音呼麦、平舌音呼麦、低音呼麦与哨音呼麦。寂静的空地上,麦拉苏老师的呼麦绵延不绝、宽广悠长,细致入微的哨音与稳重深沉的低音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彼此交融,和谐的融为一体,余音绕梁。2014级古典萨克斯专业的沈畅同学还当场拜师学艺,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居然有那么点像模像样的意味,为这次采风增添了活泼的一笔色彩。

最后采访的民间艺术家娜仁格日乐老师是蒙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雅托噶的传人。雅托噶的外形和结构与现代的古筝形似,而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共鸣箱多用一整块厚桐木板挖制成槽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两端微下垂,也有的琴尾稍长。底板的左、右两端和中央,分别开有一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演奏时,多采用坐姿,奏者席地盘腿而坐,将琴体平置于奏者前腿,或将琴首置于奏者右腿上部,琴尾触地,也可将琴平置于木架或高台上。娜仁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传统的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军队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喇嘛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集会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在采访的最后,娜仁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珍贵的记谱资料并演奏了几首传统的雅托噶乐曲,让大家大饱耳福,满载而归。

音乐学与作曲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纷纷表示此次采风调研活动既让大家采集到一手的民族音乐资料,又拓宽了学术视野,回到学校以后将力争写出高质量的考查报告与原创作品。

 

撰稿:罗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