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学海 思悟精妙——记第十一届研究生艺术节硕博论坛(一)

发布时间:2016-12-19浏览次数:80

2016年11月10日,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艺术节迎来了第一场硕博论坛。作为展示上音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重要品牌,硕博论坛的设立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珍贵的高层次平台,许多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都曾登上过这个讲台,将他们的研究思考与学术感悟与大家分享。

本场硕博论坛共有三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分别是来自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的博士二年级研究生朴惠秀、来自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方向的博士二年级研究生张晓东和来自西方音乐作品分析方向的硕士三年级研究生葛莹妍。三位研究生在不同的领域钻研思悟,各有所得。

朴惠秀以《陈银淑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为题,分析韩国作曲家陈银淑的音乐创作,关注到东方作曲家如何运用西方作曲方式与亚洲文化背景相结合。朴惠秀首先指出韩国的“作曲家”概念自1901年才出现,此前的演奏者会在表演过程中带有即兴创作的成分,因此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并无清晰的身份界限,而陈银淑作为现代最优秀的韩国“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创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陈银淑曾师从利盖蒂,她的音乐创作也有巴托克、德彪西等人的影响,并且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呈现出亚洲文化的渗透。通过聆听具体的音响,令在场听众对这位韩国女性作曲家的音乐形成生动的体会。朴惠秀在结论中指出,作曲技法主要依靠理性,而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与听众沟通。

张晓东的宣讲题目为《二十世纪阮乐器发展研究》,此次论文宣讲接续她本人关于“汉唐时期的阮乐器研究”,对二十世纪这一时间段展开论述,主要从乐器形制、演奏技法和作品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张晓东首先对古代文献史料展开简要概述,引出二十世纪后阮乐器的形制沿革特征。在此基础上,她针对演奏技法的继承与创新进行十分详细的讲解。张晓东列举出二十世纪之后的阮乐器创作与改编作品,展现出当代阮乐器发展的多样化局面,她认为这一乐器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未来仍具有相当明朗的发展空间。张晓东的宣讲史料翔实,信息丰富,呈现出严谨的研究风范。

最后,葛莹妍以《简析阿尔坎为独奏钢琴而作的“交响曲”》(以op.39,Nos.4、5、6、7为例)为题,针对阿尔坎钢琴独奏练习曲的特殊性展开论述。葛莹妍首先通过关注“练习曲”的体裁特征,发现阿尔坎的创作超越了此种体裁的本质,令练习曲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意义。她以作品三十九为例,对其中的四首分曲展开分析,即最具代表性的“交响练习曲”。阿尔坎将交响音乐创作手法运用于钢琴练习曲创作中,使这首乐曲成为由独奏钢琴演奏的四个乐章交响曲,其间显现出大量古典时期音乐创作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新的表现力。葛莹妍认为尽管阿尔坎没有像肖邦、李斯特等人留下赫赫声名,但他的创作足以反映时代的风貌。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节已经走过十年光阴,见证了众多青年学子的成长。在一届又一届的论坛中,上音硕博士研究生们积累着学术道路上的每一点收获,留下了每一个灵感闪现的精彩瞬间。

                                                                                                                                                                    新闻稿 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