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铸德艺,浓墨重彩融双馨——许国屏“洒向人间都是情”读书会

发布时间:2016-12-19浏览次数:86

 

“读书会”是“奏鸣·研究生艺术节”的经典项目,也是本届艺术节的“首发”活动。它是一种在于拓宽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花园:这里可以听到到多元的声音,是一块自由对话的园地。在其中信息、知识、经验,活络、丰富的交流,不但充实知识、增广见闻,而且活力十足。历届读书会,曾通过邀请张巍、洛秦、陈刚、杨燕迪、韩锺恩等知名专家教授,与同学们围坐一堂,针对乐界中外经典读物,或新出典籍展开热烈讨论。

今年,我院第十一届研究生艺术节于11月7日在北楼215室再次读举办读书会,邀请到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国屏为研究生们分享他在笛子演奏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心得。

许国屏老先生长期从事笛子演奏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发明了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撰写了《简易竖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青少年学竹笛》、《中国竹笛考级》等一大批专业著作。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笛子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奏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贡献奖,上海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奖项。

与之前读书会所不同的是,老先生这次不仅介绍了所出版的“有字书”,而且重点讲述了他人生中的“无字书”,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异”文化之旅。

一、继承父亲遗志,抢救民族音乐

“见到你们感觉我也变年轻了!”老先生幽默地开场,“你们猜猜我几岁了?”“60”“65?”“70!”大家热情地互动。“我今年77了!”虽年逾古稀,却精神抖擞,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先生于1957年进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工作,迄今为止整整60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今年只有13岁。”他讲述了自己曾经与癌症搏斗以及“浴火重生”的历史,“我虽然没有学历,但是我有经历。现在对于我来说,生命的长度已不够,但是却可以拓宽宽度:拼命地工作,一天当作两天用,一天当作一周用!”

接着,老先生从父亲许光毅开始说起。许光毅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1952年被上海市市长任命为我国第一个专业民族乐队队长。由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在传播民乐的同时,还用20年的时间整理了一百余首古琴谱(减字谱)。“即将离世时,父亲对我说‘不要抢救我了,要去抢救民族音乐’!”老先生深切回忆道。

1957年和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接触的情景,老先生依旧历历在目。而这,更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宋庆龄曾对他嘱托:一,要用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二,不仅要使孩子们了解西方音乐,还要了解东方音乐;三,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她的话深深扎根我的脑海里,时刻激励着我”。每年春天,老先生总会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宋庆龄的雕像前……

“没有一句崇高的誓言,也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他只是在用手里小小的笛子,用自己的音乐,奉献自己。用一颗普通党员的心给更多普通人带来欢乐。在他看来,最打动人心的音乐不是大剧院里的专业演奏家奏响的,而是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乐器的孩子第一次从嘴里吹出的美妙乐器。”跟随纪录片《笛魂》,大家开始逐步了解眼前这位平凡而不平庸的老先生“传奇”的一生。“斗转星移,年复一年,遵循宋庆龄的教导,许国屏的笛声,已经超越了音乐的含义,抽象地转化成永不消散的精神。他的笛声,同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融合在一起,成为不灭的笛魂!”台下随之掌声四起。

二、不朽的“音乐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老先生的“音乐长征”30周年。

为了普及民族音乐,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70年代开始,老先生跋山涉水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五上大别山、三赴内蒙古,从井冈山到五指山,从沂蒙山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始了文化扶贫的长征之路,行程二十多万里。这些年,他前后培养了音乐教师两万余名,并在全国形成了一支百万余人的笛子大军,真正地让笛声响彻神州大地!同时,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音乐长征”洒满清,坚持“六边”结硕果》的理论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对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时,我看到了一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场景”老先生展示了一个信封,并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支铅笔头,继续回忆,“一个孩子在用这支铅笔头画画……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我希望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用文字承载音乐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青少年普及民族乐器。老先生先后出版近二十本专著、总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每本书都有一个小故事”,他一边为大家展示书本,一边解说。《儿童竖笛启蒙》是一本具有创新精神的产物,将“吹奏”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直吹笛十八课》是全国第一本民族乐器走进教室的教课书;《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是全国第一本面向少儿的实用民乐读物。为了关爱盲童,老先生还编写了全国第一套盲文民族乐器教材《盲文笛子简明教程》:如果说失去光明是这群孩子最大的不幸,那么,这爱的笛声,则是他们在黑暗中感受到的最大幸福,是他们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其实我也是民心,只不过不是那个‘明星’。我是人民的‘民’,心中的‘心’。我认为,只有心中有人民,笛声才能走向四方!”

四、中华魔笛走向世界

老先生发明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荣获首届美国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国际金奖,1996年创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被称为世界上功能最多的笛子。今天,老先生也现场展示了“魔笛”:从竖笛、笛子到长笛、箫再到巴乌、葫芦丝,从《敖包相会》、《红河谷》到《枉凝眉》、《扬鞭催马运粮忙》再到《扬基歌》,老先生仿佛在进行一场音乐“魔术秀”,令大家大开眼界。

最后,老先生语重心长地给大家寄语:一,坚持走“德艺双馨”道路,德在先,将“德”摆在第一位;二,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逐渐适应这个社会,从小舞台逐渐走向大舞台;三,要培养创新精神,敢于尝试。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老先生将一套书籍和多功能笛赠予了研究生会代表,并与大家合影交流。    

 

 

                                                           撰稿人:张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