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研究生部党总支举办了“音为梦想”实践活动——研究生党员启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也标志着“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启东市非遗保护中心实践基地”的正式启动。研究生部培养办刘嘉优老师,学工办欧阳佳沁老师,学工办王佳月老师,启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施黄捷,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东市文化馆馆长杨晓燚,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东市文化馆副馆长袁水芳以及研究生部三个学生党支部的部分研究生党员、发展对象出席了本次实践活动。
29日一早研究生部老师及学生党员从上海出发前往启东市,于中午11时左右到达江苏省启东市。实践活动于下午14时在启东市文化馆准时开始。
首先,启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施黄捷副局长致欢迎辞,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与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合作书”,标志着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启东市非遗保护中心实践基地正式建立。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向基地赠送书籍后研究生部的刘嘉优老师代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发言,对启东市文化保护中心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也希望此次活动更好更完满地发展下去。
签约仪式结束后,双方进行了启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观摩与交流活动,具体内容为原生态歌舞演出、背景介绍及研究生互动环节。第一个节目为女生小组唱《滩涂剪影》,表演者黄琴、尹一玲、陈艳艳、陈筱丹、黄瑾瑾。该作品为现代创作,是一个号子集成的曲目,歌曲内容是描写海边人们的生活景象,所用的语言为吕四方言。第二个节目是女生领唱合唱《运棉山歌》,这首歌曲在语言上与第一首不同,它运用的是启东南部方言,其内容是描写当地人们用船运棉花,一边摇橹一边唱歌的情景。第三首为《打麦号子》,同样运用吕四南部方言,其歌词为后期制作,这首作品与第二首同为60、70年代的创作民歌。第四首为一首男女对唱的创作歌曲《接潮情歌》,第五首为评弹北调《启东好风光》,也是一个后续创作的作品。每个节目结束后研究生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现场气氛活跃、轻松,同学们的问题主要围绕作品的性质,即该作品的创作形式,产生时期,历史沿革,目前保护情况等内容,与基地的各位专家、老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学习。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仿佛身处在一个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课堂当中,同时,大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想要观看原生态民歌的愿望。在后半部分的演出过程中,来自启东市民间的老艺人们为我们带来了6首原生态民歌。首先,是有着“黄海歌王”之称的“夏老”夏阿林为我们带来的《吕四渔号》。在夏老的演唱中包括“渔民拉网号子”、“接潮号子”、“造船号子”、吕四北部的“打麦号子”、“挑肥号子”以及“挑泥号子”等。夏老的演唱淳朴、真诚,非常真实的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音乐与文化。在夏老的演唱之后,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学习,更有同学上台与夏老学习起了号子。接着,由季杭英、庞雪珍两位老人为我们带来了《北部山歌》,包括“车水号子”和“我请同志吕四来”。在《北部山歌》后,是《南部山歌》。“朱老”朱小平演唱了“挑担号子”,庞锦芳女士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山歌演唱“捡棉花”等。最后我们所听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洋纤说书”。第一首“洋纤说书”是由龚祥发老人为我们带来的简化的、发展了的洋纤说书。第二首是“许老”许文龙老人演唱的原始的“洋纤说书”。在表演中许老兴致很高,一共表演了两个段子,一是“劳动最光荣”,二是“十张桌子”。“洋纤说书”是启东最古老的音乐,其主要乐器“洋纤”发源于唐朝,形制与锣相似,但在锣面上多了一个小缺口。
纵观整个学术观摩与交流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活跃、融洽,这让大家在观看启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同时,也学习与体会到了当地的音乐与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部门:研究生部
撰稿人:曹燕、王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