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秦

发布时间:2016-12-28浏览次数:1597

音乐人类学家、音乐史学家。美国肯特大学(KSU)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UW)硕士、上海音乐学院硕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出版社社长、《音乐艺术》常务副主编,音乐人类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等。
        研究领域:音乐人类学(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宋代音乐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海城市音乐历史与文化)。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工作,带领团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结构的研究,特别是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史学研究的交叉结合,提倡音乐作为文化表现的学术思想,探索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教授研究生课程:Ethnomusicology理论与方法、中国音乐人类学的文献导读、音乐学的新趋势——音乐学的体系化发展与多维视野、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宋代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世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专题研究等。
主要著作《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海上回音叙事》《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表达》《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昆剧,中国古典戏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复兴》等;主要论文《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音乐1927年——国立音乐院诞生中的人、社会及其历史》《“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近我文化”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媚俗与时尚:上海三四十年代舞厅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等。
        主编系列丛书:《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11卷)、《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1980-2010)》(5卷)、“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库”、“上海历史音乐文化研究丛书”、“西方音乐人类学经典著作译丛”、“音乐人文地理系列丛书”、“江南文化研究丛书”等。
        荣获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连续第四至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浦江人才、贺绿汀音乐基金奖多项、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