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理、汇乐,同筑两岸友谊之桥——研究生部“奏鸣·论乐”系列之赴台湾师范大学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7-01-17浏览次数:129

201661-3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部学术品牌活动之一的“奏鸣·论乐”首次走出大陆、越过海峡,做客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这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两校师生不仅在学术理论与音乐实践上都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切磋,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等问题上,双方亦有深入地了解与探讨。

根据主办方的安排,第一天的交流主要为四场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交流开始前,台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杨艾琳教授首先对上音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她十分重视两院之间的深厚友谊,希望今后能更多地通过这类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使双方共同进步。言毕,杨院长代表学院赠予我校一套台湾师范大学70周年回忆刊物,以求让上音师生们进一步了解台师大的历史与现状。随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副书记邓佳代表上音研究生部党政领导与研部其他师生们对台师大音乐学院的热情款待表示了感谢,并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将包含全部乐谱与音响的《丁善德全集》回赠与台师大,作为师大70周年校庆贺礼。同时,她也希望两院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进沟通,加深两岸友谊与合作。  

此次学术论坛中,两院共派出了14位博士生分享了他们近年来在音乐教育、音乐分析、音乐美学、音乐创作、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总结。这些宝贵的构想或成果吸引了众多台师大音乐学院师生前来聆听,台湾师范大学的吴舜文、陈晓雰、赵菁文与上海音乐学院芝汀、刘嘉优、欧阳佳沁等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精彩到位的点评。

翌日上午,交流活动分为三组进行。两院相关系所主管、教师与学生代表汇集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及音乐系系馆围绕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事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地交流。通过这次深度访谈,上音师生们对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到“一系两所”(音乐系、表演艺术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体制构成,小到学生们的招收、修读、毕业流程、经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台师大教育体系中蕴含的优势与不足为上音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其余的博士与硕士同学则分别参与了台师大吴舜文教授专业课观摩,以及两院联谊音乐会彩排活动。

下午两点,两岸师生联谊音乐会准时开始。音乐会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丰富地节目安排吸引了许多外来听众前来一同聆听,场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上海音乐学院10位表演专业硕士同学率先登场。无论是从歌剧选段的独唱还是对经典抑或是当代作品的独奏,无论是西方传统的钢琴三重奏还是中国创新的丝线五重奏,同学们都能以精湛地技艺将这些乐曲拿捏到位。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展现了上音在声乐、西乐、民乐演奏上的优势地位。

而下半场,台师大音乐学院师生们的表演也同样精彩。艺术家们对多首经典作品的器乐改编曲的绝佳演绎充分显示了台师大音乐学院不容小觑的高超演奏技术水平。在处理外国现当代风格的音乐作品时,他们的理解与演绎显然更加炉火纯青。不仅如此,台师大演奏家们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和谐音响,亦展露出了乐手们之间的良好默契。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落下,全场掌声雷动。两院的演奏家们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至此,本次“奏鸣·论乐”上音研究生部师生赴台师大交流活动圆满结束。此次跨越两岸的交流不仅让学生们在理论思维方式、研究视野纬度与演奏实践水平上得到了扩充与提升,也让老师们在教学理念、学院建设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值得借鉴反思的宝贵财富,同时还进一步加深了两院师生们之间友谊。

此次活动也意味着“奏鸣·论乐”不再仅是一块学术实践交流的“平”台,而已经开始成向全方位立体化的“桥梁”转变。这将能让上音人更好地走出去,让上音人的风采与优秀品格更好地传播。

 

“奏鸣·论乐”微访谈

Q你觉得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什么?你对“奏鸣·论乐”这个活动怎么看?

于梦石(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首先当然是在专业上获得了很多帮助。台师大的一些师生们对我作品中一些技法的运用提出了疑问,这促使我在未来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反思。同时,我也观察到台师大作曲同学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在技法与意境方面的平衡也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其次,我还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与台师大同学们的交流拓宽了我们其他领域的知识面,期待以后能有更多合作。

“奏鸣·论乐”品牌活动历来受到一致好评,我这次亲生经历果然非同凡响。希望能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也希望可以放宽参选的门槛,因为真的舍不得离开这个平台。

 

许首秋(音乐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是台师大是师生们十分严谨的治学精神。尽管学生多是出自表演专业,但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做到如此全面、透彻甚至超越大陆地区许多理论专业学生的研究,让人佩服。另一方面,他们对不太熟知的学科如音乐美学等也能报以极大的热情,并很快从中找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要点,这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视角亦让我们受益匪浅。

    尽管之前帮助老师们做过好几次“奏鸣·论乐”的材料整理与宣传,而我也还是第一次参与“奏鸣·论乐”这个活动。我以为,这个论坛从学术质量上并不亚于其他大型学术会议,而且同龄人在一起交流更能无所顾惮地讲出真挚地想法。“实事求是”是“奏鸣·论乐”的法宝,希望它越办越好。

 

田博阳(小提琴演奏硕士研究生):通过两院音乐会的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个人的视野。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攀登更高的山峰。

  “奏鸣·论乐”为我们表演专业的同学提供了走出去的平台,也为我们点亮了进步道路上的明灯。希望能伴随“奏鸣·论乐”越走越远,让自己的技艺水平越来越高,对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应震云霄(扬琴演奏硕士研究生):应该说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民乐系的院校,至少在大陆地区长期占据着领先的位置。这次来到台师大交流发现他们不仅在西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民乐的演绎上竟然也毫不逊色,这让我们十分惊叹。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还能不断追思并良好地保存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起初在申报此次活动时还非常担心“奏鸣·论乐”是否可以提供一个足以支持五人团体的活动平台,现在看来我们多虑了。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奏鸣·论乐”已经颇具规模,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与我们民乐的小伙伴们一起将国乐传遍世界!

/许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