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音暑期学校课程综述(一)——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

发布时间:2017-07-04浏览次数:306

时间:2017年7月3日上午10:00

地点:上音北楼报告厅

授课专家:茱莉亚音乐学院 安娜-玛丽·雷诺兹教授

授课主题: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

综述撰写:周坤杰

 

7月3日上午10点,在2017上音暑期学校开幕式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位同学们在上音北楼报告厅正式开始了今年暑期学校的第一节课程。来自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雷诺兹教授为大家讲述了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戏剧性。

讲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雷诺兹教授用一幅描绘《美丽的磨坊女》中景色的图画开始,引出她作为一个历史音乐研究者,除了对历史的史实也对音乐分析感兴趣。她会将每一个作曲家去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理解作曲家在作曲时是如何去思考的。她指出舒伯特非常擅长创作一些短小的歌曲,但是其中仍有丰富的戏剧性存在。随后雷诺兹教授让大家欣赏了两段风格不同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并通过这两个乐曲片段让大家感受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古典主义时期会更加偏向于理性和思考,音乐通常表现为形式上的娱乐性;而浪漫主义时期则更偏向于感性和情感,音乐则表现为戏剧性和情感上的表达。与贝多芬横跨18、19世纪,连接古典与浪漫不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更偏向于浪漫主义时期。ETA Hoffmann霍夫曼(1776-1822)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一个作家,他提出了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上的需求这一说法。他还认为音乐是表达音乐之外的一些东西;音乐所具有描述性和情感上的表达性等特质使得音乐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性。Franz Schubert舒伯特(1797-1828)一生短暂,但是他在作曲上成果丰硕仅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其中一大半是在二十岁左右创作完成的。随后雷诺兹教授展示了一幅舒伯特的手稿,并告诉大家舒伯特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雷诺兹教授对舒伯特早期1815年创作的一个艺术歌曲《魔王》进行了分析。该曲的词作者是德国著名作家Goethe歌德(1749-1832),讲述的是亲怀发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纵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孩子,孩子阵阵惊呼于父亲怀抱中死去这样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虽然这首歌中间有三个角色,但是却只有一个演唱者来演唱,还有一个陈述者来导入和结束。其中代表魔王的歌词所描绘的并不是一个恐怖的角色而是一个幽默有趣的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形式:“把危险伪装成看似很美丽的东西”。雷诺兹教授认为在众多作曲家根据这个歌词所创作的作品中,舒伯特的《魔王》是最好的;但是歌德最满意的却是由J.F.Reichardt所创作的版本。为了让大家可以充分的进行感受,雷诺兹教授现场弹唱了后一个版本,并告诉大家歌德觉得这个版本更好仅仅是因为如果音乐很无聊了,大家就会更多的去关注歌德自己所创作的歌词。而在舒伯特的《魔王》中,当时只有18岁的舒伯特用音乐描绘了一个残酷的画面。音乐的调性从g小调开始一直在往上升,是g-bB-C-D-bE-D这样的一个过程。调性是根据钢琴左手的一个主题旋律变化而来,并且整个歌曲都是通过这个主题旋律来带动转调的。

第三部分雷诺兹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舒伯特1824年创作的艺术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并以此来探究戏剧性是如何在一系列的艺术歌曲中展现的。在18世纪非常流行的就是用磨坊主的女儿来进行描述,而舒伯特的朋友中有个人叫Wilhelm ller(1794-1827),名字在德文中正好就是磨坊主的意思。Müller将大家所演出的内容创作为一首诗,舒伯特非常喜欢这首诗所以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创作成音乐作品。这个作品分为二十个部分,其中有描绘大自然的场景;因为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认为越亲近大自然就可以越亲近自己的灵魂。整个故事描绘的是一个朝气蓬勃青年流浪中被雇磨工,并深深地上了磨坊主人的女儿。但是他的忠并没有打磨坊主女儿的心,她却上了一个人。情的不幸使青年磨工陷入极度的悲和苦之中,最后他投清澈的找慰藉。全曲从bB大调开始到最后的E大调结束,中间以G大调上表现的溪水为纽带,形成了一个bB-G-E调性上的对称。其中第十首《雨的眼泪》是整个艺术套曲的顶峰,由大调开始结束在小调上,与舒伯特的其他艺术歌曲相反;也由此预示了爱情的结局。最后的《小溪的摇篮曲》没有进行到主调的属方向调而是在E大调上进行,用自然大调来表示安静的情绪,似乎也隐喻了舒伯特对死亡的预见。

整场授课经由艺术歌曲的作品分析诠释了舒伯特的创作特点,内容详实而丰富,使学员对此类作品的分析手法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