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论乐 | 上海音乐学院与星海音乐学院硕博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7-12-18浏览次数:121

 2017125日下午一点半,上海音乐学院与星海音乐学院硕博论坛如期在星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举行。今天的硕博论坛重点集中于艺术管理、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音乐教育等几个大方向探讨现在音乐界比较新潮以及经典的话题进行学术讨论。



    艺术管理组: 

    首先进行交流汇报的是艺术管理组,一共有四位同学进行发言。首先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徐芃同学发言,她的发言题目是《新媒体运营之——大学生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她将上音研究生音乐理论家两个微信公众平台为案例,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了大学生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建设与运营方面的经验。第二位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白嘉慧同学,她将自己毕业论文《交响乐团音乐季运营模式的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交响乐团为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她认为对音乐季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分析其中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乐团音乐季的全面发展。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胡逆敏同学就《关于交响乐团排名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在场的专家和同学进行学术上的讨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推广,多元文化涌入中国社会,交响乐团作为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并占据了古典乐表演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现状,交响乐团的排名应运而生,既肩负起甄别交响乐团优劣的重任,又承担了引导社会大众音乐审美、提高社会艺术文化水平的责任,胡逆敏同学选取了现有交响乐团排名为对象,探析其产生的背景、作用、利益相关者以及排名方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样来自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郭倩倩同学就自己在中国好声音的实习经历,与在座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运营管理评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2012年,灿星制作团队打造的《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播出,打开了中国选秀的新局面,不断刷新内地综艺节目收视纪录。好声音现象,使得音乐娱乐概念迅速转变成了一种民族情结,一个中国文化的视听概念,为音乐产业的运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在以上四位同学发言完毕之后,进行简短的交流点评环节。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名誉主席谢大京教授对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认为四位同学的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在比较热点的话题,同时也认为四位的选题都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方华副教授也就自己的观点对四位同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她认为四位同学的选题都比较新颖,郭倩倩同学的发言是当下比较火的一档节目,不同于十二年前出现的超女,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更符合当下各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审美。



        音乐学组:

       在精彩的点评环节之后,学术论坛进入到音乐学学科的交流。首先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杜红梅为大家带来《音乐元素在音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的发言,音乐治疗临床实践中使用的素材组钥匙座位整体呈现的音乐,在设计治疗方案、临床实践和评估治疗结果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分析音乐元素的作用,她从音乐治疗的流派和音乐治疗使用的工具表来阐述音乐元素在音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随后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一年级的鲁瑶同学就《对抗、对立、对化——潘德列茨基<圣路加受难曲>》进行了分析。她的发言以对抗为线索,首先从欧洲尤其是波澜在20世纪60年代对抗的社会语境入手,随之寻找《圣路加受难曲》文本、音乐和角色形象之间的对抗因素,继而指出对抗并非终点,以十字架七言上主动机为例证明超越对抗线索并寻求宽恕与和解的诉求,最终指出其对抗之后的超越性之于作品、之于潘德列茨基、之于受难曲这一体裁和时代的深刻意义。第三位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刘灵杰同学进行发言,他的发言题目是《古典大师音乐中的土耳其风格》,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一种被称为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备受当时听众的追捧。基于此,以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大师顺应潮流,在他们的音乐中采用了具有土耳其风格的节奏与旋律,刘灵杰同学也通过音响和视频资料为大家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此环节的最后一位发言的同学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三年级的张晓东,他为大家带来的学术成果是《宋代阮咸律、调释》。阮咸是中国古代一件重要的弹拨乐器,张晓东同学从古代阮咸柱制以及律制记载出发,根据日本相关文献的记载,将《三五要录》中的琵琶风香调与阮咸律柱相结合考证,对阮咸的定弦以及清风调作以尝试性的探索分析,找到阮咸演奏的历史身影,还原其历史的发生原貌。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组: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组共有五位同学发言,讲座主持则由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鲁瑶担任。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来自于上海音乐学院的2016级和声专业博士研究生成果,他发言的题目为《音级集合理论的实际运用初探——以勋伯格<钢琴小品>(作品193)的分析为例》。他的发言内容主要涵盖了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论文的整体介绍,其二是关于作品中集合材料的分析,最后一部分则是有关集合对于作品中纵向和弦控制的详尽分析。通过对实际作品中截断的划分、集合材料以及集合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他希望可以向大家展示如何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作品的分析。第二位发言的同学是来自于星海音乐学院的2015级配器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创群,他发言的题目是《管弦乐法中的拆分重组》。他结合哈恰图良的作品选段向大家介绍了在管弦乐法的学习过程应如何拆分重组思维指导具体写作。第三位发言的同学是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和声专业博士研究生霍凡超,他发言的题目是《风土人情喻于巴——解析郭文景室内乐作品》。郭文景所创作的《巴》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作品,霍凡超同学对该部作品的主题材料与和声技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以当代的视角审视了郭文景如何处理民间音乐素材与近现代音乐语言之间的关系。第四位发言的同学是星海音乐学院2015级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和声方向)硕士研究生唐芳,她所发言的题目是基于其毕业论文关于我国著名作曲家曹光平的作品之选题,其讲题为《曹光平管弦乐<双猴戏金狮>多声部研析》。在今天的发言中,她主要针对该部作品中金狮主题前三次的呈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分析的角度则有调式音列、和弦结构与调性布局等等。唐芳同学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曹光平老师在创作中的多声部应用情况及其个人创作特征有所总结归纳。最后一位发言的同学是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复调专业博士研究生王馨密,她发言的题目是《论多重结构与复调思维的复合式体现——以贾达群教授<II>为例》。在她的发言中,首先对作品中所体现的重结构思维进行了阐释说明。在此基础上,她以该部作品中的旋法特征、音高组织等所表达的重结构思维以及复调思维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在最后发言结束之际,王馨密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现当代的创作需要综合的音乐分析。

        在五位同学发言完毕之后,主持人鲁瑶宣布进入点评交流环节。在此环节中,共有三位教师对五位同学的发言提出了若干建议。他们分别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曹光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姜之国副教授以及星海音乐学院刘天石副教授。首先,曹光平教授指出五位同学的发言既涵盖了西方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又包含了我国近现代以来作曲家的作品,不同的视角与选题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其次,姜之国副教授对于后三位同学的发言提出了一点思考,即在分析中不要只局限于音高部分,而是要去思考其他的音乐要素对于音乐作品的影响。最后,刘天石副教授指出分析作品不能只是将分析报告或者技法所罗列出来,分析者应该深思作曲家使用某种技巧的用意所在,从而对音乐作品可以有更深的理解。



        音乐教育组:

      在三位老师的点评之后,论坛进入到音乐教育学科部分的发言。这一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2015级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逆敏主持。首先发言的是同学是来自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章文怡,她发言的题目是《刘质平音乐教育往事》。刘质平是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家,从师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章文怡一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刘质平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造诣及成果,另一方面则历数了有关于刘质平在音乐教育方面所做的大事记。总的来看,从学堂乐歌到系统化的办学、编写教材,直至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最初构建,刘质平先生均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第二位发言的同学是星海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庄英,她发言的题目是《基于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下的音乐基础知识课的实践探索》。她在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的深入学习的基础之上,以曼哈段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为例向大家展示了结合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地即兴创作以及巩固概念五个步骤的教学方式。

     在两位同学发言完毕之后,主持人胡逆敏宣布进入点评交流环节。对两位同学的发言提出点评的是广州市音乐教研员王昕副教授。王昕老师提出两位同学的选题均非常有意义。关于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王昕老师认为她的选题有着现实性价值,并且希望她在后期可以做一些诸如音乐教育研究理念等方面的补充性研究;而关于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王昕老师提出一点思考,即如何利用本土化的音乐元素创建音乐教育课程。


     在王昕老师发言结束之后,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张卓副教授上台致辞。张卓副教授提出音乐的学术是一条河流,而学术的汇聚则需要多方努力。他希望像今日的学术论坛交流活动应该多举办,同时也希冀上海音乐学院与星海音乐学院可以融入同一条学术的河流。最后,两校硕博学术论坛在一片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