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国际化视野,助力一流学科建设”--音乐理论家莱因哈德·巴尔教授成为我院首位获得的R字人才签证全职引进外籍专家

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3011

“课堂中的新面孔”

本学期伊始,一位身材高大,举止儒雅的德国教授出现在上音的课堂,引起了很多同学与老师们的关注,他就是我音首次获得R字人才签证并全职引进的外籍专家知名音乐理论家莱因哈德·巴尔( Reinhard Bahr)教授。

 

巴尔教授出生于德国,曾执教于吕贝克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 Lübeck1992年起在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担任音乐理论教授,1996年至2004年担任作曲与音乐理论主任。曾主办2005年德国音乐理论大会(Gesellschaft für Musiktheorie)并担任大会主席。巴尔教授曾与克里斯托夫·霍尔菲尔德合作完成对位专题论文《音乐学术思考:帕莱斯特里那的定旋律模式》(Schule musikalischen Denkens – Der Cants-firmus-Satz bei Palestrina.)对音乐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他受邀在中国和意大利等多地开办研讨会和大师班,教授因其创新的流行音乐曲调分析方法获得了汉堡科学研究管理局2017年度教学奖。巴尔教授本学期将为作曲与作曲理论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们开设两门课程,分别为《从佩罗坦到帕莱斯特里纳:12至16世纪欧洲对位法的发展—分析与写作》与《从通奏低音理论到维也纳古典风格》,同时,他也将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学科(研究生)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在推进学科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人才签证新政策”

2017年11月28日,国家外专局、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凡符合《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标准条件人员,均可申请人才签证(即R字签证)。上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自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的人才签证制度,符合条件的外国高端人才,持由上海市外专局出具的《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等申请材料,将可获发5至10年有效、多次往返、每次停留180天的外国人才签证,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将获发有效期相同、多次入境的相应种类签证。

上海音乐学院际交流处与研究生部的共同努力下巴尔教授于2018年3月5日中国驻汉堡总领馆顺利获发人才签证,这是我院外籍专家获得的首张人才签证,巴尔教授成为我国新近实施的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巴尔教授表示,此次签证的获发极大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同时他也很赞赏此次签证办理的效率之高,保证了新学期工作的全面开展。依托于最新的人才签证制度,我院高层次外籍专家在申请签证的过程中将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出入境将得到极大便利,同时也有助于我院大力引进外国高端人才,进一步促进我院教育国际化建设。

 

上音生活初体 

 

并不是巴教授第一次来到上海音学院,早在2014年他就曾来到上音开设过讲座。但此次意却与以往截然不同。今年二月刚刚在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退休的他在本学期开启了他在上音全新的教学生涯。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上音结缘,今后教学科研工作的方向等,同时也与笔者分享了半个月以来在上音教学与生活的初体验。(访谈记录已翻译为中文)

 

1. 问:您最初是怎样与上海音乐学院结缘的? 为什么最后决定来到上音工作?

 

答:“第一次与上音结缘是在2012年,我在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的同事陈晓勇教授,他现在也是作曲理论团队的外籍专家,邀请我在上音开设讲座,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2014年四月,我来到上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座。我记得当时的天气很好,比现在要暖和一点,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之所以决定来到上音工作,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在今年的二月已经退休了,终于自由了(笑)。 第二,因为张巍教授的盛情邀请让我最终决定来到这里。事实上我无法拒绝一个这么有意义的工作机会。最后,我很喜欢上海,喜欢上音的学生,也喜欢在这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比起几次讲座,只有长期的实地教学才会使上音学生更加受益。我也希望我的教学能够建设性地填充理论教学的内容,给中国的音乐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方法,而只有长期的实地教学科研工作才能将这些愿望变为现实。”

 

2. 首先恭喜您获发R字人才签证进签证,这一人才引进新政策是   在今年年初开始施的,您也是少数首批获发多次往返十年签证的外国专家之一。我的问题是,这一签证办理的程与以往的旅游签证在程序上有什么不同

 

答:“首先我很荣幸能够得到R字签证,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我的肯定与信任。过去的旅游签证的程序并不复杂,但需要每次重新办理。这一次的签证办理过程非常顺利,手续简洁,而且速度更快。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在我3月2日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后立即来到汉堡领事馆,在3月7日我被告知收到了签证,这也极大的便利了我今后往返汉堡与上海。特别要感谢国际交流处和张巍教授的团队工作人员高效率地帮助我准备材料,细心的翻译与解释,真的很高兴能够来到上音工作。”

 

3. 问:能否谈一谈来到上海生活的初体验?

 

答:“ 在中国的新生活,在很多方面与在德国非常不同,但对我来说也并不陌生,过去几天在学校见到很多老师和学生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很友好,随和,总是热心帮助我。我在这里的生活很丰富,在上音的校园里可以体验到典型的中国校园生活,同时也能在每个角落感受到国际化的生活节奏,这很棒!”

 

4. 问: 对学生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对他们有怎样的要求和期待?

 

答:“课堂教学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多年以来的工作。上音的学生有礼貌且勤奋,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能够将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梳理的更加清晰,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音乐作为艺术本身,音乐理论的研究也更加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和思考问题。我很期待我的课程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新的东西,学生们也需要对自身进行探索,毕竟最终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

 

5. 问: 您对今后在上音的工作有什么计划和展望?

 

答:“我知道上音在去年迎来了校庆90周年,去年由研究生部与作曲理论高峰高原团队主办的2017作曲理论高峰论坛也很好地将上音作曲理论学科与国际理论前沿相对接。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我也会作为团队成员一起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学科发展为国际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张巍教授的团队高效且执行力强,我自己曾担任过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作曲与音乐理论系的主任,我很清楚只有学术团队、学生与行政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让每一个目标成为现实,从而推进学科的前进与发展,这也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课程初体验

 

本周是巴尔教授开始课程教学的第一周,周四的从通奏低音理论到维也纳古典风格课程结束后,四位作曲理论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与笔者分享了他们的上课感受。

   “从国内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国内的学生对于西方理论成果的学习范围较多地基于巴洛克时期之后,而巴尔教授的授课内容对于学习者而言,无疑为了解西方早期音乐的历史及作曲技术理论等内容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授课的具体内容方面,巴尔教授的课程内容除了涵盖许多西方音乐史所未记载的作曲家及作品、乐器及律制之外,亦有诸如早期音乐的和声模式与对位技法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而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每次课堂中均有根据课堂内容所做的风格模仿实际练习,并且巴尔教授亲自改题。这种课堂方式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实际创作能力,又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  霍凡超(作曲理论专业博士一年级)

 

巴尔教授每周两课程分别讲述“16世纪的数字低音对早期拉莫和声的影响”以及“12-16世纪的早期复调音乐”。这两课程不仅大幅度的扩充了我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巴尔教授是全英文授课,张巍教授建议本学期的课程不配备英文翻译,需要研究生们全神贯注的去理解巴尔教授说的每一个单词这样才能准确的掌握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作曲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我们对早期欧洲音乐中作曲理论起源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是极度欠缺的。而现在巴尔教授的两门课程恰好是从12世纪说到了18世纪,使我们对欧洲音乐中作曲理论的学习内容更加连贯,从而可以完整的弥补大家所欠缺的知识内容。此外巴尔教授的每次课程时间为3个小时,一半时间为他的授课部分,另一半时间则是专门预留的作业批改时间。巴尔教授希望通过同学们的实际创作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早期和声与复调音乐的创作规则,从而进一步对后期两者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知。希望同学们能从巴尔教授后面的课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周坤杰(作曲理论专业硕士二年级)

 

“正如张巍老师在巴尔教授课前导论时提到的,当代作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中间宽,两头窄的困境,因此在追溯古老音乐源头与开拓新音乐未来时遇到很多的困难。而巴尔教授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能够解决早期音乐理论困难的钥匙。在课堂上,他带领同学们追溯和声与对位的起源与发展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规则娓娓道来,并由浅及深的尝试创作,计算复杂的律制时也依旧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对理论教学很有心得, 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唐赫(作曲理论专业硕士一年级)

 

有幸在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进入巴尔教授的课堂进行学习,无论课堂形式还是课程内容都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经验通过两课的学习,我也小有体会。

课堂传授的知识都是之前从未了解过的,有的知识点仅仅是其他课程中一带而过的名词和定义,有的知识点甚至未曾听说过。在巴尔教授的课堂上,巴尔教授把我们那些不甚清楚的知识点刨根问底地往源头处延伸,新知识点的结合则由点成线,串联起一条脉络,这些脉络发散性的延伸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再由浅入深地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这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知识的欠缺,也开阔了视野,发现了更多可研究的方向。

课程全程英语教学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其中更交织着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不同语言的名词及讲义,还有不同国家学生们的共同讨论,多语言的环境带来了不少乐趣与新奇,同时也是对我们交流能力的一种提升。大量信息的涌入需要投入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查阅书籍、词典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课堂知识,也需要我们有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更进一步的掌握好知识。

总而言之,挑战与机遇并存,有一流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也需要我们有一流的能力来获取资源。

---- 谢医伊(作曲理论专业硕士一年级)

 

“引领一流学科团队建设”

 

作为高峰高原作曲理论学科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巴尔教授此次的加入将极大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力量。作为团队中的全职引进教授,他将和团队成员一起引进西方前沿的理论成果,对我院现有的古典音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空缺内容进行有力的补充与完善,弥补我院在早期音乐理论研究体系的不足。着重从西方古典理论的基础进行教学,为同学们夯实基础,开拓视野。同时,巴尔教授的加入也将在现有西方理论研究体系基础上有力推进我国作曲理论研究的体系化建设,对作曲技术进行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阐释,从而推进我国作品的创作研究,进而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中国创新理论成果与作品。

 

(巴尔教授于2017作曲理论学科建设国际高峰论坛)

 

在团队首席教授张巍的带领下,作曲理论学科教学团队已逐步成为稳居国内作曲理论学科教学团队中顶尖的国际化教学科研队伍,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作曲理论人才在全国的领先优势,通过整合、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科成果与学科专家等手段,从“对传统作曲理论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前沿和交叉课程的引进与补白”这两个方面,将引进外国一流专家与学科成果与本院的研究生课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及高质量的研究生理论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逐步建立完善国际国内专家库,实现对创新学科成果的持续跟踪与吸收。以学院建设“双一流”学科为总目标,作曲理论学科团队在新一轮的学科布局,无论是在研究生课程、学科人员的定位与未来发展目标、学科合理配置、成果的学科化与丰富性、国际作曲理论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作曲理论的国际影响等等各个方面都已取得显著发展。随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引进,通过良好沟通的学术架构设计而凝聚起来的、活跃思想的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成果为上音在作曲技术理论领域从中国的高地迈向世界的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采访、撰稿: 乌玉红

                                                       摄影: 李萌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