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综述(一)

——2018.6.25 克里斯托弗·哈斯蒂“节奏、时间和节拍”

发布时间:2018-06-27浏览次数:429

2018年6月25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第一天的课程由克里斯托弗?哈斯蒂教授(Christopher Hasty承担。哈斯蒂教授是哈佛大学音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理论学科带头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作曲家基金委员会主席,他倡导跨学科研究,涉猎哲学、诗学、生态学、后认知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探索节奏和实验性作曲技法,今天的课程主要围绕“节奏和时间对于思考音乐的重要性”、“打节拍的过程:一个思考音乐时间的模型”这两个议题展开。本场课程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教授主持。

 

哈斯蒂教授认为中国音乐理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出现了不少新的想法,在联系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的状态。中国音乐理论的蓬勃发展给欧美的音乐理论发展带来新的气息。同时哈斯蒂教授提醒说中国音乐理论在吸收欧美的学术理论的同时要抱有批判态度,要联系实际,深入到表演中去。

哈斯蒂教授认为过去的二十年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西方理论主要建立在牛顿、伽利略等数理科学的研究理论基础上19世纪受到现代生物学的启发后有了很大的改变,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力学颠覆了过去的静态世界观以前的理论和观念强调世界的可预测现在新世界观认为世界非常复杂,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音乐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关于音乐理论,哈斯蒂教授主要谈了六个主要观点。

第一,关注与聆听/演奏相联系的理论和分析。哈斯蒂教授把聆听和演奏都称之为“表演”performance)。

第二,对那些不能联系到“真正”音乐的理论持批判性态度,即不能实际联系音乐实践、不能帮助提高音乐技能、不能加强或加深音乐体验的理论,都持批判性态度。

第三,尝试将音乐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因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真正的分开过。

第四,将音乐视为动态发展过程,而非静止。

第五,音乐理论不仅要对音乐表演者和作曲家有所裨益,还要对其他领域的学者有所帮助。欧洲早期,许多哲学家对音乐理论持有尊重态度,直到20世纪,仍然受到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学家的尊重音乐理论的研究要提出一些有意思且重要的问题,能够对艺术批评、哲学、舞蹈、绘画、设计、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第六,音乐理论可以往实验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发展。现在的音乐人类学是跟科学最接近的学科,因为音乐人类学有许多田野考察。那么数学的和几何学的音乐理论是否可行呢?

在进入节奏和时间主题之前,哈斯蒂教授首先谈到了学术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哈斯蒂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正视人的主观性。音乐的体验是人的主观行为即便是客观的乐谱也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要杜绝一见到客观就认为是对的,而一见到主观都认为是不好的这种观念。

哈斯蒂教授认为时间time)的概念很复杂,传统观念认为时间线性的,但是物理学已经证明了时间的并非线性,而是事件本身哈斯蒂教授说音乐创造了时间,时间是可以创造的。音乐的形式并不在一个小节,而应该是流动运动的形态,这应该是音乐本身的形态

节奏rhythm)也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词汇哈斯蒂教授说节奏不是音乐领域的专有名词,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人所能感知理解的所有事物都有节奏的存在。所有时间的改变都能用节奏来诠释。自然界的节奏并不一定节奏”这个名词来界定例如表达钟摆,就会说摆动(oscillation)分子的振动只会说分子振动,而不用节奏去命名。

在音乐分析中,也不能仅仅将节奏理解为设定好的有规律的重复,而要尽可能去观察细节。哈斯蒂教授通过对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阿贡》选段的解析,诠释了把节奏视为动态的分析方法。通过这样的分析实践,要求音乐理论去寻找到作曲家所思考的连接点,并将其呈现给观众。作曲家把一些有趣的想法变成音乐实际,表演者和音乐理论者应该能够找并将其呈现出来。如果音乐都不能从主观上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那么音乐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哈斯蒂对于时间和节奏的分析理论的出发点。

节拍meter是一个过程。传统观念认为节拍一旦设置就会自动重复下去。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节拍并不是完全的机械的重复,节拍实际音乐中是可变的,有微妙的变化。要对节拍的可变性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不能将节拍仅仅理解成基于乐谱的记号,不是真正的音乐表现,跟人的心理生理没有关系。哈斯蒂教授通过一个小实验展示了他对节拍的理解。

第一次:哈斯蒂教授单次拍手,学员没法在同一时间预测做出回应

第二次:哈斯蒂教授拍两次手,学员准确的敲击出第三声

第三次:哈斯蒂教授做出长短短的节奏型学员的预测更加精准。

哈斯蒂教授认为人类听觉的回声是自然现象。第二声拍手声界定了两次拍手声的时长,人不仅能精确预测第三拍,而且第三会作为回声出现在脑海中。

为了进一步解释节拍的概念,哈斯蒂教授选取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OP.76,NO.4《日出》为例进行分析。作品以三拍子记谱,然而音乐本身却给演奏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诠释空间,The Kuijken Quartet from Belgium演奏的版本对延长记号的处理和弓法的运用,导致音乐听起来像是四拍子,后续在相同主题重复时才回到三拍子的律动,这是因为事件在不断的延续发展。独立的一个事件时常是不定的,直到第二个事件才界定了第一个事件的时长。第二个事件产生的一开始,充满了可能性,也具有一种能够延续过去的事件的潜能,由于携带第一个事件的因素,才能预判第二个事件在何时结束。哈斯蒂教授认为对于节拍进行研究所涉及的四个相关概念分别是:事件、时长、连续、时间。

哈斯蒂教授最后总结认为要认真对待音乐就要认真对待音乐的时间、节奏、节拍。然而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学识勇气和想象力。许多既有的想法需要重新思考,和声、旋律、曲式、节奏等需要重新思考。这样的工作令人兴奋,也是有创造力的,旧的传统赋予新的生命,继续创作出新的音乐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积极参与互动,就过去与将来、东方与西方等问题以及课程中所涉及的节拍、节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哈斯蒂教授逐一解答学员们的疑问,并将问题深入到对音乐理论的认知,对西方历史的发展,对炼金术和数理科学的分野,对中国音乐的理解等视野开阔且饶有风趣的话题中来。

(撰稿:马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