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人才项目培养综述(六)

——传统与现代 理论与教学

发布时间:2018-07-03浏览次数:105

时间:2018年6月30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楼415教室

授课教师: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

课程内容:传统曲式学、现代作曲技法、音乐理论教学、中国当代音乐

    6月30日全天,2017年度国家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集中授课阶段的第六天,迎来了国内专家的首场讲座。讲座分上、下午半场由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围绕传统曲式学、现代作曲技法、音乐理论教学、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等四个板块进行展开。

讲座前夕,钱仁平教授精心挑选了有关这四个板块、四十多篇的文献给学员公众群,希望大家课前对这些内容予以浏览和思考。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的职能部门,钱教授作为上音的科研处处长,在讲座内容正式进入前,简述了音乐理论类项目申报的曲折与不易,同时表达了该项目对上海音乐学院乃至全国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对各位青年教师、学者带来的诸多裨益,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平台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还代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给每位学员赠送分发了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音乐年鉴》。

 

                                    一、关于传统曲式学与现代作曲技法

在传统曲式学方面,钱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音乐理论界对于传统曲式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相对于“现代作曲技法”研究的热闹——比较寂寥。这主要由于传统曲式学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乃至固化,难以出“新”所致。另一方面,传统曲式学又是我国音乐理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因此为数不多的研究,其实主要体现在经典作品分析“新”解,以及“新”教材编纂,基本概念“界定”乃至“创新”等方面。   

钱教授对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教授《中国大陆<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评说》一文中的主要观察与看法的基本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三点:风格前提下(这里主要指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严格乐段、一段曲式、二段曲式,尤其是乐段的界定与分类、例举与分析;“时间平衡”是“传统曲式学”与“作品分析”中最重要的原理与参数之一;谨慎对待“传统曲式学”原理与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关或者深入,他认为如下基础概念与问题依然值得讨论与明确:“基准乐段”与“乐段结构”(比如“倒装”乐段、“展开性乐段”)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五花八门的复乐段乃至“复复乐段”是否存在?“三部-五部曲式”概念的必要性?变奏“曲式”更是一种“作曲技法”?回旋曲式更是一种体裁(回旋曲)?奏鸣曲式的起源与“底线”(调性服从)等。

基于上述问题的强调和思考,钱教授结合孟文涛教授对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分析、高为杰教授和陈丹布教授编写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中有关马思聪《思乡曲》的分析、他自己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以及对在传统曲式学视野下貌似曲式结构新意迭出的肖邦钢琴作品的分析,鼓励大家音乐分析的“个性化”,在学术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他多次强调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更加趋向于基准与参照,音乐创作更加追求“个性”,而且,这两者是并不矛盾的。

关于现代作曲技法。钱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专业音乐百年发展中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的互动,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现代作曲技法的译介与研究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深沉推动作用。接着,钱教授主要介绍了他对1/4音作曲技法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艾夫斯、哈巴、布列兹、葛瑞瑟、芬尼豪这五位不同历史时期作曲家具有代表性的五部1/4音作品的不同技法特征。钱教授认为1/4音作曲技法主要包括“系统化”与“装饰性”两种方式,对“传统作曲技法”在音源、材料、“调性”、音响等方面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与丰富。从主体音响的“特色化”与客体听觉的“可辨性”来看,1/4音作曲技法的“装饰性”方式,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钱教授还专门提及基于十二音的1/4音“音级集合”的标记法的形成的曲折。

 

二、关于音乐理论教学与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下午的讲座主要聚焦音乐理论教学和中国当代音乐研究这两个方面内容。

关于音乐理论教学。钱教授针对国内音乐院校常见常用的、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划分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共同课”的分类教学模式,提出了“分级不分类”的建议。钱教授简要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近十多年先后进行、逐步调整、努力优化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改革研究”“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本科音乐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提出了围绕“分级不分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他特别强调,“分级不分类”的音乐理论教学方式,不仅对于独立建制的专业音乐学院,而且对于艺术学院、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音乐院系也有甚至更必要。他认为,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困难乃至阻力不小,但意义重大、值得追求与努力,他寄望于年轻一代音乐理论家与教师。

关于中国当代音乐研究。钱教授主要围绕《理论驱动与历史观照: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传播的策略与途径》展开。他首先对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的不同分期进行了综述,然后提出“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历史分期的“三个三十年”:1919-1949、1949-1979与1979-2009;接着,简要陈述了音乐学理论与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术理论、作曲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然后,重点综述了近十年来音乐分析、音乐理论、音乐评论、历史评价对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切入及其“效果”。作为例举,钱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宏复调织体形态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的图案>音乐分析》《中国新音乐:人工调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以及有关黄自、谭小麟、齐尔品、陈洪、阿甫夏洛穆夫等中国“近代”作曲家、理论家专题研究的“绿皮书”系列的进展、《中国新音乐年鉴》编纂工作、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文本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情况。

    本次钱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巨大,与前几天外国教授传递给我们的、有关音乐的具体分析和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在为期一天、共计六个小时的讲座中,钱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以点带面地介绍了他长期以来在传统曲式学、现代作曲技法、音乐理论教学、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他殷切希望并充满期待:年轻一代音乐理论家和教师,在认清学科发展方向与责任乃至危机的前提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努力进取,为中国音乐理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担当。

 

                                                              (撰稿:朱婧燕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