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课程综述(二十四)

——向民教授:风格理解

发布时间:2018-07-25浏览次数:179

    2018年7月21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承办、张巍教授主持开展的“国家艺术基金——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进入第24天。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向民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415教室,举办了题为《风格理解》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是:何为音乐理论与音乐风格,贝多芬与舒伯特个性创作风格是什么。
一.关于音乐理论与音乐风格
教授认为,当下音乐理论学习存在两个误区:
    其一,认为学了几门音乐技术理论就掌握了作曲的技巧,这是很大的误解。其实,音乐理论并非是教你如何作曲,而是引导你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来寻找自己的个性创作方式,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其二,试图通过学习理论得到分析音乐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虽然有些学生读过大量的教材和理论著作,但面对具体的作品仍然因为抓不住要点而一筹莫展,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教科书”读的多,而“谱子”读的少,致使头脑中缺乏必要的作品储备与历史积淀。


对于音乐风格,向教授特别强调了两点:
    其一,对于作曲家和理论家来说,“风格”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即“创造性”的“个性方式”,这主要涉及写作技法、技术传承、音乐语汇、审美取向四个方面。其中,技法与技术区别在于,技法是作曲的一种方法,技术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技法是可以发明的,而技术一定是传承的。审美取向主要是指作曲家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艺术追求。
    其二,无论是理论的创造者、研究者、还是接受者,“非理论性”的音乐基础至关重要,这个基础的核心是对“历史”的认识深度,它决定了对各种理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非理论性”指个人的综合音乐素养,取决于个体从小的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历史”指作品的历史和数量。

二.贝多芬的风格
首先,教授提出三个问题。
1.为何以贝多芬为例?
    因为他太“古典”,虽然被认为是“乐圣”,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实际上,从创作角度而言,贝多芬的音乐技术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一直是当今作曲家创作技法与灵感的“源头活水”。
2.今天学习贝多芬的意义?
    他的作品是音乐艺术永恒的标杆,仅仅从技术角度也是如此。古典主义已经过去200多年,他的写作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启发性,还是今天写作逻辑的起点,并能提供强大的“支援意识”。
3.已有的研究还不够吗?
    再多的研究也是别人的,关键是自己的理解在哪里。对音乐风格的分析,应该“直面乐谱”的个性化分析,而不是从别人的理论套用而来。
    随后,向教授以贝多芬《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十七》《第二十六》《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等大量作品为例,通过对主题材料、动机展开、调性布局、和声功能、结构逻辑等要素的分析,透过音乐文本的表象特征揭示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方式”,凸显贝多芬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第一钢琴奏鸣曲》四个乐章主题局部分析。
首先,教授提醒大家,分析德奥作品的时候,最好将其分成若干小单位,按组予以分析。就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而言,它是按“倍数递减”和声节奏构成的八小节,明确地分为4+4两组。前四小节外声部采用反向进行,后四小节开始处采用“三度平行”,其后采用“同度模仿”的手法。虽然此主题仅有8小节,但贝多芬采用了这种极具个性的外声部“运动方式”(或运动逻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与启发性。据此可见,对于作品家音乐风格的分析,要正确处理具体写法与音乐理论的关系,即应主要着眼于具体音乐的“写法”,而不是所谓“高大上”的音乐理论。
 

    关于音乐材料,教授强调,主题材料的分析也应该采用“分组”的方式。比如这一主题前两小节包括f小调主和弦分解(a)和下行音阶(b)两个动机构成的“组合动机”,其中动机b是核心动机。非常明显,在第5-8小节动机a被剔除,仅剩动机b(第7小节为该动机的时值扩大)。虽然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为达到动机之间的平衡,动机a通过下行分解和弦被补足,但动机b始终在前20小节占有主导地位。这种主题音乐材料的布局与写作逻辑,也是贝多芬的“写作风格”的重要体现。
    第二乐章主题共16小节,前4小节采用了非常简单的T--D的连接,音乐动力主要靠低音线条采用非常规律的四度进行的方式获得,同时和声节奏明显加快,由一小节一个和弦变为一拍一个和弦。非常有趣的是,后4小节采用了和声与低音“倒影”的处理手法,这就构成了贝多芬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前后四小节形成非常规整的和声倒影,T--D与T—S。可见,欲分析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明晰作曲家的写作习惯与创作个性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乐章主题虽然简短,但非常的精巧,足以可见贝多芬的写作方式与创作思维。前四小节以三拍为一组,上方旋律线条递次采用了下行二度模进(省略G)、倒影、逆行的方式,构成一个非常完整、封闭的微型结构。同时,下方的低音声部线条又与上方旋律构成倒影关系。
    这一主题的再现也非常值得关注。整体而言,贝多芬的作品几乎都采用了有变化的再现,并充满了奇思妙想。比如这一主题的再现,仅保留了前四小节的前一半,并进行了对位化处理,由此也就打破了原主题呈示时4+4+4的结构方式;后一半省略,加入了呈示部所没有的“倒影”的方式,构成展开式的再现。教授坦言,贝多芬这种天才的、简约而富于艺术智慧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原始材料音乐动力的展开方式,对自己的写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四乐章主题音乐材料为a---b---b---a的关系,每一个材料均为“单一材料”,这与第一乐章主题“复合材料”不同。这一主题的特色之处在于,和声采用了连续上行五度模进框架:
F---C---C----G,这是贝多芬“惯用”的个性写作方式。
    教授认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主要体现在戏剧性的调性冲突与和声逻辑,这在他三十二首钢琴奏鸣各乐章主题的材料、结构、展开等“个性写作方式”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唯有把贝多芬的这种个性化的写法放到历史中去认识,才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个人风格到底是什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位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是无法进行抽象化,因为抽象化的理论势必掩盖作曲家的个人真正风格本身。我们更为关注个性本身,而不是教条化的音乐理论。
此外,向教授还提及了“风格模仿写作”的课程,即按照规定的因素、写作方式、逻辑进行创作,并强调“模仿写作”的目的并非为了写作,而是通过“模仿写作”更加透彻的分析作品,理解作曲家的个性创作风格。

三.舒伯特音乐风格
首先,教授提出四个问题:
1.为何以舒伯特为例?
    浪漫主义作曲家众多,为何选择舒伯特。原因在于他太“平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顶尖作曲家之一。特别是中国作曲家普遍认为,按音乐理论的角度来看,舒伯特和贝多芬相差无几,他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什么特别的新鲜资源。其实并非如此。
2.今天学习舒伯特的意义?
    他与贝多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代,二者之间的比较非常有意思。虽然他崇拜贝多芬,但并没有按照贝多芬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实际上,他的音乐写作方式与观念是一种革命性转变。
3. 舒伯特的写作方式还有启发性吗?
    他奠定了浪漫主义写作的基石。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写作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晚期浪漫的作品。浪漫主义后期的创作虽然变得更为复杂,其实这都是表面化的改变,创作思维并没有完全超越舒伯特。
4.已有的研究还不够吗?
    目前的研究,音乐学方向的研究比较多,对他写作方式的关注还非常少。作曲技术理论或作曲方向学生的毕业论文,很少选择以舒伯特为研究对象,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西方的研究亦是如此。
    随后,教授以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等作品为例,通过对局部与整体结构、和声调性结构、音列的雏形、动机控制、展开思维与调性逻辑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方式”,凸显舒伯特鲜明的个人风格。教授认为,整体而言,舒伯特与贝多芬在写作方式方面的区别在于:
其一,音乐层次
    虽然贝多芬的音乐也分层,但舒伯特音乐的分层更为重要,且分离更加鲜明。《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核心因素是“小二度”,它隐藏在主题内部(E—F),几乎贯穿到了整个的作品细节之中,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要重要。在第28小节处,上方声部为F大调,中间声部为降b小三和弦,这就形成一种调性的“干扰素”,形成纵向的调性冲突,或者说产生了复合调性。

 

其二,调性布局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再现部一定从主调再现,并且按照戏剧性的发生、强化、解决的逻辑过程,解决主题的调性冲突,实现调性统一;而舒伯特的再现则不同,比如《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1817)第一乐章的再现并没有采用主调a小调,而是采用了d小调。实际上舒伯特再现的并不是调性本身,而是调性运动的方式,即呈示部的调性链是:a—C---bE—F,再现部采用相同的调性链条:d—F—bA—A,这无疑是一种音乐审美观念的革新。
其三,音程、音列控制
    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1828)中,调性的运动和对比虽然还存在,但已变得非常微弱。在整个作品之中,音程因素的控制作用与冲击力已经非常明显:以小二度为种子,大三度的调性循环为主要运动关系。而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1828)中,虽然离无调性还有一百年,并未冲破调性的束缚,但已经有了音列思维的萌芽,体现了音阶思维向音程、音列思维的重要转变。
    最后,教授再次强调:音乐风格就是一种个性的写作方式,音乐理论家如果跨过对作曲家个性的写作方式(乐谱本身)的分析,仅谈理论,那必然走向歧途。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很少音乐理论家关注舒伯特。通过今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舒伯特在西方音乐风格演变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之后的作曲家比如舒曼、肖邦等无不受到了他的影响,甚至20世纪的音乐都与舒伯特有深层的关联。德奥音乐真正辉煌的高峰还是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对于这两个时代音乐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是不能忽视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源头和嬗变。

 

                                                      (撰稿:侯太勇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