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祭品——被铭记的音乐 聆听四川交响乐团建团10周年音乐会有感

发布时间:2018-10-24浏览次数:102

被遗忘的祭品——被铭记的音乐

聆听四川交响乐团建团10周年音乐会有感

2017年11月24日,成都初冬的夜晚虽有一丝清寒,但天空闪烁的点点星光与音乐厅回响的美妙音符,依旧让内心感到温暖和震撼。今晚,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指挥家朱其元先生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演了建团十周年的第五场音乐会,整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偏向浪漫主义后期和二十世纪第一首作品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被遗忘的祭品》,当看到节目单的时候还是为之一惊,以一首有着宗教寓意的作品作为开场,这样的选择着实大胆富有新意。第二首曲目是小提琴家高参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首是我非常喜欢并期待的作品——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钢琴家陈萨演奏,陈萨大气庄重、饱含深情的演绎,将勃拉姆斯这部作品推向了音乐会的高潮。

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借梅西安《被遗忘的祭品》作为开场我猜想这样的曲目选择一定有着特殊的用意果不其然,在演出之前,指挥家朱其元先生对此作品做了简要介绍,并解释选择此曲的初衷:今晚音乐会选取的前两首作品对听众来说似乎都不是那么悦耳,梅西安的这部作品欣赏起来虽然颇具难度,但音乐的内容却富有深刻的意义。尤其是第二乐章尖锐不和谐的音乐象征着“罪恶”,这也是选择此曲的目的,因为它太能反映当下浮躁不安的社会。

出生于法国的梅西安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曲家,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中时常蕴含着宗教思想。这位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的作曲家同时还是一位鸟类学家。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崇拜德彪西,同时他还讴歌大自然,抒发某种对大自然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被遗忘的祭品》最初的来源是梅西安192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之前,写下篇幅仅6分钟的《圣餐》,用管风琴表现出一种幽深境界的沉默冥想。直到1930年,梅西安毕业时完成这部以管弦乐表现为主的《被遗忘的祭品》,主题依旧是对《圣餐》的默想,篇幅增至12分钟。分为“十字架”、“罪恶”、与“圣餐”三乐章,作曲家用这部具有宗教意味的作品来表现“罪恶”在“十字架”面前最终得到救赎和宽恕

作为此次音乐会的开场,这首曲目一开始就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指挥以轻盈的手势拉开第一乐章的序幕,弦乐奏出美妙如歌又具神秘意味的音乐,音乐好像飘浮在云层之,温柔而又静谧紧接着弦乐以弱音结束并立即进入第二乐章,这是让观众最为震撼篇章此刻的音乐厅似乎变成了弥漫着硝烟的战场。凄烈的号角声、喧嚣的打击乐,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恫吓,撕裂与颤栗的弦乐,奏出了一声又一声凄厉的哀嚎……音乐此刻如同魔鬼一般邪恶恐怖,但其传达的正是作曲家对战争暴行、对道德丧失所犯下罪的控诉!第三乐章“圣餐”,音乐立刻安静下来,在指挥的示意下,弦乐和木管乐奏出一支温暖如歌的主题,结尾处,小提琴以极弱的延长音缓慢结束,时间仿佛在此时凝固……我认为这是全曲一个突出的亮点指挥和小提琴手以“定格”的动作和沉默将时间无限延长,而此时片刻的“静默”也使听众陷入无尽的沉思……暴戾的“罪恶”在这里得到了宽恕和原谅,灵魂得到了救赎。在指挥与乐团的精彩演绎下我似乎体会到了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普世价值——一种的宽厚与包容。

《被遗忘的祭品》是我第一次在音乐会现场近距离聆听,四川交响乐团以其精湛的演奏技术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尤其是指挥家朱其元先生,在快板乐章中收放自如,富有激情慢板乐章中对音色、力度又有着精准的控制。此外,在曲目的选择朱其元以锐利的眼光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关怀。如何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坚守内心的那一方净土,如何对待社会中道德缺失的暴行和恶意伤害,又如何保持人类崇高不被玷污的精神世界?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的深刻反思

第二首作品来自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op.63),在作曲家的自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这首协奏曲是在最不相同的一些国家中完成的,它反映了我那种流徙无定的音乐会生活。”也许正因为作曲家的这种经历所致,因此与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比,这首作品要严肃得多,同时也更富于哲理性。小提琴家高参以其纯熟的技艺完美地诠释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性”意涵。这首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激情俄罗斯民族气质交相辉映乐曲开始,高参以小提琴特有的柔美音质奏出一支绵延悠长的旋律随后音乐失去了歌唱,调式频繁地来回转换,和声色彩也变得五彩斑斓最让我期待的是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是一首大自然的抒情诗,旋律温柔悦耳,气息更为宽广但第二乐章的演绎却让我有些许失望,虽然乐章优雅抒情,但乐队在这一慢板中情绪却稍有懈怠,究其原因,我认为与音乐厅现场的听众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第二乐章演出过程中,音乐厅中不断亮起的手机拍照和摄影,以及连续响起的手机铃声难免会影响到乐团人员演出的质量其实也反映出一个严肃并值得深思的问题:听对音乐会的热情和真诚虽然炽热可见,但听众在聆听音乐会时的素质亟待提高。

终曲中,乐队与指挥及时调整了情绪,使这部作品的完成依然不失水准。这一乐章小提琴的技巧非常复杂,双音、三音、和弦、分弓和大步跳跃等技术的交替使用,使音乐狂热疾驰地奔向最后的终点,最后以一种不可遏制的狂欢结束。小提琴家高参在频繁变换的难度技巧中依然游刃有余,他演绎的音乐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生命的活力。在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于喝彩声高参又以饱满的热情与乐队合作加演了一首《俄罗斯舞曲》。

音乐会最后一首曲目是陈萨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op.83),勃拉姆斯这首作品规模庞大、和声色彩斑斓,对钢琴的色彩和性格有着深入的挖掘,美国钢琴家霍洛维茨曾认为再没有别的钢琴作品比它更伟大了。第一乐章极长的篇幅以及钢琴声部高超的难度技巧使勃拉姆斯曾说:“这不是为小女孩而写的乐曲。”陈萨作为一名女性钢琴家,她的演奏不仅具备女性的柔情,更是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与坚韧,她演绎的这部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宽广胸怀和勇士般的英勇气概。

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并非把钢琴当作一个独奏乐器来使用,钢琴与乐队也没有传统形式上的力量抗衡。在这里钢琴作为一支富有光泽的“水彩笔”去丰富乐队这一块“调色板”。但并不是钢琴的地位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钢琴与乐队的精准配合才使得这部作品音响色彩层出不穷、变化多端。我想这部难度极高的作品指挥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呢?乐曲开始,指挥以一个稍快的速度开始,法国号奏出一个明亮的乐句,钢琴在法国号的陈述中,用翻滚的琶音音型与之交织。第二乐章速度虽然有所放慢,弦乐以柔美如歌的音调奏出,而钢琴的演奏又不失火一般炽烈的激情。陈萨在演奏前两乐章时,不仅对钢琴音色的微妙变化有着极强的控制力,更是在指挥朱其元先生与乐队纯熟的配合中使钢琴与乐队彼此交融,产生出奇妙丰富的音响效果。第三乐章富有抒情的田园风味,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充满生机活力的乐句,随后乐队伴奏以轻弱的力度将独奏钢琴深情而带有忧郁的旋律烘托出来,朱其元先生在这一乐章中带领乐队以细腻而饱满的音色渲染出了一幅温柔静谧、极具梦幻色彩的“风景画”。终曲是一首轻快而优美的回旋曲,钢琴声部在这一乐章中演奏了大量辉煌的装饰,为整个乐章渲染出了光彩夺目的色彩变化,最后乐章以扩展的尾声奏出一个气势恢宏的高潮结束。

总的来说,朱其元先生带领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这次演出,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乐团十年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和现今具备的实力,更体现出乐团对于社会中的人、事物、现象的思考和关怀。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了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音乐逐渐被商业化、物质化、功利化,如果没有音乐,这个世界将会充满不协和的噪音,人们缺少声音艺术的审美体验,得不到音乐的滋养,那么内心也将变得更加浮躁和不安。正如梅西安《被遗忘的祭品》,音乐中所渗透的普世价值和对“罪恶”的控诉也许能够给当代人们带来更多启迪和深思。我认为在当今时代,人们其实更需要铭记音乐、聆听音乐,因为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使我们在这嘈杂不安的社会中寻求到内心真正的平和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