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EMW/IRCAM国际论坛系列活动综述(三)

发布时间:2019-11-02浏览次数:1126

2019年10月31日下午2点,由上海音乐学院与法国国家音乐声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上海IRCAM国际论坛在排演中心308继续进行,本场论坛共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HMDK,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等学校和机构的5位国内外青年音乐家分别向与会的全世界参会者们呈现了最新的音乐成果作品与理念,并在彼此的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探讨了电子音乐创作多元化趋势发展的特征



下午第一场的发言主题是四川音乐学院陆敏捷副教授带来的《音乐剧场“幻境”》,“幻境”音乐剧场是由四川音乐学院设计、创作并完成的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基于显著的文化内涵和实验性艺术的创造性观念而创作,相应的演奏家团队是2016年在成都组成的现代室内管弦乐团成都现代室内管弦乐团作为国内卓越的室内管弦乐团近些年活跃于国内和国际的各大音乐节和音乐会,该乐团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同时探索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介绍完演奏家团队后,陆敏捷将“幻境”音乐剧场中呈现的《玄响——民族打击乐与八支音箱》、《寻迹——竹笛、琵琶与电子音乐》 、《圣洁的莲花II——笙、竹笛(大笛G)、扬琴与电子音乐》等九首音乐作品分为三类:

1.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作为切入点,试图展现作曲家对传统文化意韵的艺术化重构

2.将地域文化风情作为创作题材,以期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民族性情怀及其新意解读

3.将当代音乐创作思维融入作品,力求创建作曲家个性风格特征和音响结构张力。

随后,陆敏捷从声音设计和视频设计两方面具体探讨了“幻境”音乐剧场中电子音乐的科学设计和应用,并在最后通过艺术新媒体技术环境、跨国团队合作和多媒体互动音乐剧场三方面引申讲解了对“幻境”音乐剧场发展的思考。陆敏捷进一步提到,在“幻境”音乐剧场中所营造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视觉盛宴,是这一创新潮流的典型现象。最后,陆敏捷副教授向在座的与会人员发出了真挚的邀请——“幻境”音乐剧场将于11月1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再次上演,此次上演将会向大家诠释一个新的“幻境”版本。



  第二场是香港浸会大学音乐作曲候选博士乔瓦尼·桑蒂尼Giovanni Santini主题发言,主要内容是,在《增强现实作曲》中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并以AR的形式提供一种新的、沉浸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乔瓦尼以锣为例,通过将演奏指示直接投射到带有一块磁铁的锣上,以磁铁的运动轨迹来指导如何进行锣的演奏,乔瓦尼还将此AR技术应用于钢琴的演奏表现上,通过右手的辅助控制来改变钢琴的音色音高以适应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需求。他讲到,AR记谱法可以表示空间和时间中的手势,其精确度是普通记谱法无法达到的,通过某种形式的输入,我们还可以与该信息进行交互。最后乔瓦尼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讨论增强现实合成是有意义的?在AR环境中,我们可以组成什么?AR合成的一些特性是什么?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乔瓦尼进行了归纳式的总结,他回答说“与传统作曲方式的不同,增强现实作曲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合成,如AR手势捕捉等。在合成AR的频谱时,我们可以增强现实控制的界面,这些控制界面嵌入虚拟对象并给出相应的符号信息,我们也可以将行为组合成虚拟交互式的动作使得我们可以表演的空间中进行作曲创作。所有的这些内容都可以AR现实中合成,在系统通用的记谱方式是描绘线条。总体来说,作曲的同时可以平行将音乐与技术进行科技化的融合” 



来自我院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博士生戴永冰通过ProcessingMax/MSPTouch OSC软件和Leap MotionKinect硬件作出实时的画面与音频信号的信息互动,并以作品《冥婚》为例进行说明。《冥婚》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唐代兴起的一种传统风俗,作品利用视频与音频的互动以及表演者的手势和身体动作,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从而启发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戴永冰还以自己创作的其它作品为例进行说明,比如音画作品Dot-Sky,该作品首演于2018ICMC韩国大邱。除了以上的发言之外,他同时还鼓励其他的创作者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包括肢体动作与画面、声音的互动表演,为我们展现了作品是如何创作的一些细节。与此同时,IRCAM的菲利普教授对其研究进行提问,主要内容是讲述人自身所使用的技术有没有对其创作或声音有什么启发?戴永冰答道:“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为了寻找更好的想法来表达自己创作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进行各种交互设计的尝试,包括演奏家更加沉浸式的表演。除此之外还有重力传感器信息的捕捉,以便能够进行舞蹈性作品的设计,结合软件可以构思各种创新性的作品。同时使用过程中亦可能迸发各种新的想法与灵感。”



来自德国斯图加特HMDK中心的Marco Bidin是一位对风琴和大键琴有多年演奏经验的作曲家,其作品致力于在作曲记谱法层面上协调电子音乐与真实乐器各自的特性。欧洲早期室内乐中的表演艺术实践方法使他对当代电子音乐的呈现方式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室内乐演奏的历史中,作曲家的固定乐谱并没有限制演奏者们在很大程度上选择自己的音乐处理方式,这也才产生了同一个作品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版本。 Bidin认为,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演奏家们经过百年的积淀得来的传统与精华,不应随着电子音乐时代的到来而消亡。 在他看来,电子音乐仿佛一个新加入的室内乐演奏员,它拥有不一样的音色,却也和其他的乐器声音紧密相关。电子音乐与乐器结合的创作不应该是作曲家对于演奏家的单向输出,应该更倾向于将演奏者的专业能力幻化在整个过程里, 并在作品创作和呈现中给予演奏家做决定的权利。Bidin说道:作曲家与演奏家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相生相伴的关系,这是音乐创作的核心所在。他将其称之为作用与反作用力的持续循环 continious circle of actions and reactions。在讲座中他用他的作品Ricercare II:为Alto-SaxEI.而作》举例给在场观众有新的听觉体验。Fix mediaMarco说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他创作的目的是想实现低音萨克斯,控制器,和人声的互相交融。



在《我的Modalys世界》中,青年作曲家刘家麟Modalys模拟引擎进行对乐器的设计,并对这些设计的虚拟乐器给予一定的动作指令从而进行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刘家麟通过Modalys的三个艺术方法:扩展的乐器、Modalized声音安装、Modalized声音架构进行Modalys世界的主题建构,包括使用在空间中分布的由物理建模乐器组成的乐团作品《梦中的欢快葬礼》、有十只虚拟狮子组成的物理建模音响装置作品《施氏食狮史》,以及作为刘家麟最新完成的为独奏倍低音长号与电子音乐而作的Cursus作品——You're in the Tower I built you》,该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螺旋梯塔,通过走楼梯来寻找声音,从而找到塔顶的音乐。刘家麟在这首作品中重建了一座带有旋转楼梯的塔,以结合环绕式音响的方式将观众置于塔中,并随着塔内的独奏倍低音长号来逐渐至塔尖。在介绍完Modalys世界后,刘家麟进一步探讨了这项技术的价值及其在未来音乐创作带来的可能性。刘家麟在演讲中希望在作为演奏者原本已经拥有的演奏能力基础上,包括即兴、读谱、对音乐的处理等,在电子音乐时代依旧能发挥出价值,他希望他的能力可以与演奏者的能力相结合,并透过这样的一种表现方式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他认为演奏是具有灵活性的,它可以在其本身所具备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搭载现代化的核心技术进行更深层次地发展,从而创新出一种新的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



在本场论坛今日回顾环节几位发言者和IRCAM教育部门总监菲利普·朗格卢瓦一起聚集在台前今天演讲进行回顾性的互动讨论。在现场的问答环节中,有在场的与会人员表示出对菲利普·朗格卢瓦在上午IRCAM开幕式时提及的音乐课程学习的内容深感兴趣,并询问暑期短期课程的申请。菲利普·朗格卢瓦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解答,并鼓励同学们要进行新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后,主持人兼IRCAM的协调员Paola Palumbo对今天在座诸位的到来及演讲发言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预祝在接下来参与论坛讨论的电子音乐学者们能够有许多丰富的收获




文字提供:施坦葳 李玉杰

                                                      初  审:戴永冰

                                                      定  稿:孙宁宁